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Panasonic GH2 的初映象

我新買了一台GH2

(後補圖)

這台GH2跟別人不一樣,是港版PAL系統的,中國製(NTSC日文機是日製)

(後補圖)

而且還比別人貴,我是衝著繁中選單昧著良心去買的,絕對跟店裡的美眉們沒有關係

P1000796

你會問PAL不是50fps嗎?在台灣怎麼用?



老實說這個問題我也沒有太多經驗,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只要上傳到Youtube,管你是50還是60fps,一切都會很歡樂

不過,買GH2怎麼該浪費時間拍攝50i/60i呢?美好的24P等著你啊



所以,對!我就是為了24P買GH2的,但是GH2的24P似乎不是那麼的美好

沒破解前,GH2的24P無法手動光圈,除非上手動鏡;也沒有快門速度可調我錯了,既使是24P,GH2還是可以全手動,光圈、快門的......

但是還是可以自動對焦,只是比較慢一點(說到這裡一定要補句「手動對焦才是王道」之類的話,才好顯示自己的(不)專業程度)。

畫質我就先不多說

TM700的1080/60P的畫質就已經夠用,超過的部分目前家裡也只有自己能(懂)欣賞,比較明白的說法就是

這是用來自我催眠,好無視於畫面的晃動與有點顯眼的對焦行程,以及為將來換購擁有24P Cinema Mode的電視與手持穩定器預埋需求

......

當然,我還有一個理由買GH2,那是因為可以透過MA1轉接目前我所有的Leica D鏡頭,有25mm F1.4與14150mm

低調的開箱

雖然這樣搞失去了輕便的意義,但是至少這也是一個理由,而且這個理由使用在拍照的場合時特別的具有意義

因為目前m4/3專用的Lumix G鏡的素質還是遠不及於Leica D(但是拿來錄影是綽綽有餘了),雖然對焦不如Lumix G快,但也夠用了

拿GH2來拍照、錄影都是很別緻的經驗,剩下的就分幾次說明白吧!

PS. 用到目前GH2最大的罩門是電池,續航力有些不足就算了,重點是DMW-BLC12這顆GH2專用的電池



買不到

(有水貨商拿拆賣的裸裝BLC12,奇貨可居,要價3500;E-bay上也要92美金。透過代購買的三顆BLC12算算全賣掉還可以讓我再買一顆新的,不過還沒到貨)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Comefresh 超音波加濕機之偽開箱

這又是一篇偽開箱,因為開箱之物老早就買了,而且還用過了應該有一兩年了吧......因為從沒帶出去見過人,所以半推半就整理儀容補個定裝照就趕鴨子上架嘍!畢竟最近題材難尋,久不發文,人家還以為我中頭彩安排全家出國環遊世界去了......

先撇開炒冷飯的心情不說,其實光是這東西可以讓我從原本打入冷宮的地位,又竄出讓我有心情動機幫它寫開箱,也不能不說是一件奇蹟;就且聽我緩緩道來吧!

所以今天要介紹的是可以自動控制濕度的超音波加濕機:Comefresh什麼什麼水氧機。

話說用什麼什麼來代替真實型號雖然大不敬,但是很抱歉的是,相關的商品資訊我早已丟失。不過可喜的是,這牌子的超音波加濕機在台灣還在持續販售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Comefresh去搜尋一下。

先說我為什麼推薦超音波加濕機好了,如果各位還記得,去年我曾經寫過一篇加濕機的採購指南,裡面提到當時我對於加濕機種的選擇,裡面其實沒有提到超音波加濕機種......其實當時我已經買了Comefresh了,只是為何沒提到,我現在想起來還覺得蠻匪夷所思的。

也許是因為品牌吧......

的確,日本傳統家電大廠,幾乎沒有人推出這種低科技的加濕機種。不過只要稍微搜尋一下,其實超音波加濕機在日本其實還算流行的呢!

其實超音波加濕的原理就是利用一個震盪器用極高的頻率把水震成細小的水霧排出來,讓水霧與空氣結合進而達到增加空氣濕度的效果。

說實話,超音波加濕機的加濕效果跟氣化式加濕機的效果比起來是明顯了10倍,所以這東西在真的乾燥得不得了的大陸型氣候地區可是夯貨。不過呢,因為一般來說因為缺少了先進的自動濕度調整功能,所以比較難讓我看得上眼。


不過這一台Comefresh加濕機,很顯然的具備了濕度設定與自動功能,所以讓我眼睛一亮並且買了下來。

當然以一般的情況來說,在台灣需要這麼強的加濕機能的日子,其實可能屈指可數,其他絕大多數時間這台機器可能要好好收藏起來。因為,說實話,超音波加濕機要清理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在換水加水的時候也比較容易搞得水滴一地。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從壹電視申請沒過看台灣電視的數位接收

不知為何讓我看到了這一篇蘋果日報的社論:蘋論:NCC專精未審先判的文章,文章中最末一段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是提到了「NCC應為台灣電視數位化極度落後至今僅6%而慚愧。香港已100%、新加坡66%、中國47%、泰國25%。NCC不敢惹地方系統業者,放縱他們壟斷電視系統,靠政府默許的特權大賺民眾錢財數十年之久。NCC做了什麼呢?...(恕刪)」

對我而言,這段話寫得意有所指,卻又又語焉不詳,不稍微解釋一下,恐怕會有誤導之嫌。

其一,壹電視申請的是「衛星廣播電視頻道執照」,也就是說他們作為頻道內容的供應者,就像東森、緯來一樣,希望能夠在台灣合法播送其頻道內容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各種合法管道接收其頻道。

一般而言,目前台灣消費者可以接收電視頻道內容的管道包括了:地面廣播(無線)、有線電視系統、衛星及網路。

但是,電視頻道執照申請沒過,卻牽拖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這在邏輯上顯然有個落差(雖然我覺得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

其二,「台灣電視數位化極度落後至今僅6%」這句話說的應該是台灣電視頻道「數位接收」的普及率;若是以電視台的頻道播出數位化比例來說,現在100%是100%了(嚇!我不說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吧!)。從播放端到接收端這94%的落差(雖然我還是很懷疑這6%數據的依據),其實確實跟有線電視系統的普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請不要懷疑,從播放端來說,台灣全數位電視的環境已經完備(也就是電視台們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問題其實是出在接收端......

總和以上兩點,脫不開關係的就是「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至於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在台灣的普及率有多高、有多賺錢,其實可以從富邦蔡家以傳聞的650億台幣併購凱擘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端倪;這金額比當初Google併購Youtube的16.5億美金還多。

實在是有夠誇張的......我只能這麼說。而且,台灣數位電視接收的普及率確實跟有線電視系統的高佔有率脫不了關係,當然還有很大一部份是消費者對於數位接收的意願。

關於電視數位化的優點,各位可以參考這個網頁,但是要達到如該網頁所言的各種優點,其實還有很多部分需要播放端與系統端的努力,例如最單純的高畫質電視內容的播出......

我很討厭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但是為了老婆小孩,我還是得每年花個六千塊錢繼續供養那些人。我為了自己,也搞了衛星天線收視日本BS,但是因為我看電視的時間少,而且語言不通,所以只是基本上只是裝爽的。但是我也很期待我可以有那個環境接收亞洲衛星,就算花十倍的金錢我也覺得心安理得。

這篇文也寫得2266,等我有時間再補完吧!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消失的戰線:高階手持輕便型DV的消失

2010年相信是個對於家用型手持DV製造商大挑戰的一年,若是有在關注這個市場的人,應該都會發現;以往每年的春秋季新品發表必定會推出旗艦機型,在今年的秋季似乎是缺席了。而且,這不光是單一廠商的行為,而是大家似乎約好似的...

我從七月開始等,等到了十一月幾乎可以確認這樣的事實是存在的。

Sony自春季的550系列、Canon自HF S21、JVC自HM1之後,至今仍未有後繼機種出現;除了Panasonic推出了硬體規格幾乎與TM700一致,但可外接鏡頭錄製3D影片的TM750之外,其他廠商不約而同地,在今年秋季繳了白卷。

回顧這幾年來,這幾家大廠從內建儲存空間與防手震,到背照式CMOS,再到超廣角鏡頭的戰爭,這個建議售價10萬日幣的頂級家用DV,似乎在2010年劃下了句點。

這之間的原因,我想肯定跟這兩年極為熱門的單眼/類單眼相機,甚至是手機FHD錄影功能的出現脫不了關係。單眼與類單眼相機憑藉著大尺寸感光元件與可交換鏡頭所帶來的畫質上優勢,以及可能更為便宜的價格;對於那些正為只能在向機與攝影機中間選一台的消費者而言,高階家用DV顯然是一個不太容易下定決心而如以往般輕易購入的選擇了。

另外,顯然廠商也認知到了,要消費者以高昂的代價來取得高畫質影片與身歷其境的錄音效果(其實也不怎麼樣),對於一般以生活記錄為主的消費者而言,錄製影片在後續的製作、維護與分享上,都遠不如拍照般便利與廉價(一套好用的非線性剪輯軟體的價格就絕對不便宜,更不要說在升級硬體上的花費)。

要在一台好相機身上取得可錄影的附加功能,看起來是比在一台好DV身上取得可照相的附加功能來得實際一些(還記得JVC X900的奮鬥嗎?)。

難道10萬日幣的DV會就此退出市場嗎?

我覺得到也未必,Sony於秋季推出了可換鏡頭的VG10,掛上Handycam的名號銷售,但是建議價格就是用意頗深地落在同樣是Handycam的AX2000與XR550之間。我覺得這就表示至少在短期內,Sony高階家用DV的生產與銷售不會終止,但是我相信長遠來看會慢慢地移轉到擁有更細緻錄影功能的相機身上。

但是,我相信對於廠商而言,大概不會再投資在高階家用DV上的研發了;因為戰鬥已經停止了,這終究是一個消退中的需求。比較可憐的就是JVC之類沒有高階相機產品線的廠商,就硬生生被挖走了一塊肉.......

這就是人生啊

PS. 我現在很佩服當年Sony買下Konica Minolta進入DSLR市場的決定,在DSLR也許只是個B咖,但是現在一旦跟video這一塊連線之後,雖然不能扭轉在DSLR還是B咖的命運,至少在這條路上,除了Panasonic,可以擺脫Canikon的陰影,盡情地展現技術力了。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大女兒之小破相

這不是開箱文,也沒圖,有沒有真相似乎也不太重要,反正這就是一個發生在我大女兒身上的小意外;而且,應該已經處理好了,沒啥大不了的(我是這麼覺得啦!)。

這週末回台中訪親,週六就住在台中老家,晚上老婆幫大女兒洗澡的時候(最近通常都是我洗),大女兒在浴缸滑倒大哭,仔細一檢查發現她的下巴,不知被什麼東西劃破了一道寬約1.5公分的傷口。

血雖流得不多,但是傷口很深,雖然皮開肉沒綻,但隱約可以看到一點點白白的東西在傷口中(後來才知道那是脂肪球);當下就決定送醫院急診。

這一送當然是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我們都說『中國醫藥學院』),新啟用的急診室十分寬敞,雖然該走的流程還是得走;檢傷後被分配在A區(應該是一般外科),等了約7、8分鐘後,就叫號進去看診了。

急診醫師看了傷口之後,就跟我們說明這傷口需要縫合,不然疤會很大(廢話!不然我幹嘛來送急診);然後說他們會用最細的五號線縫合來避免留下疤痕(這還算是個人話)。問診很快就結束了,醫生叫我們先去外面等,待會會叫我們進去縫合。

之後,又在外面等了約七、八分鐘,就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女護理師招呼我們進去一個有自動門的治療區。不過她說只能有一位家屬陪伴,我想也沒想,就把她媽給推了進去,雖然她已經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大概半個鐘頭之後,大女兒跟老婆出來了,女兒下巴多貼了一塊紗布,表情算是十分鎮定,也有點空洞。後來問了一下,大女兒從頭到尾都沒哭;就連打麻藥的時候也沒有,只皺了皺眉頭,一聲都沒吭。反倒是老婆在旁邊又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一共縫了七針

回到家,看看時鐘,還花不到兩個小時;大女兒看來像個沒事人似的,還吵著要吃蛋糕。睡覺的時候雖然說她想回台北家裡,不肯躺下來;但是,哄了一會後,自己累到不行,躺下後沒30秒就睡著了。

這件事情背後其實還有件算是離奇的巧合,就是一般老婆都不會帶她的錢包回台中(裡面有大女兒的健保卡),但是週六早上還在台北準備的時候,小女兒不知從哪翻出老婆的錢包開始大玩特玩。我看到之後,趕忙收起來,順手放進老婆的外出包裡。

後來老婆看到錢包在外出包裡,還問我幹嘛要帶錢包(因為出門在外都是我付錢);我隨口回她,那妳就拿出來不要帶啊!但是後來她還是破例把錢包帶了回台中。

結果還真的用到了......

天主保佑!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Sony Vegas Movie Studio HD Platinum 10 Production Suite 開箱

很久沒開箱,這個部落格的草也長到可以躲幽靈的程度了;說到幽靈...話說在台灣過年的氣氛是越來越弱了,不過可怪的是,為萬聖節做準備的興致倒是一年比一年高昂。所以台灣人不是不喜歡過節,而是喜歡挑...咳咳...這是一個很沒營養的開場。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一個非線性影片剪輯套裝軟體,叫做Sony Vegas Movie Studio HD Platinum Production Suite,翻成中文就是「索尼維加斯電影工作室高畫質白金版製作套裝軟體」。這名稱實在是長到有點蠢,就算是英文也差不多蠢;所以,我之後都會用VMS Platinum Suite來替代。

用縮寫還有個好處,就是會讓人家覺得你好像跟它很熟,每天都在一起似的,搞不好晚上還一起睡覺。就像提到Panasonic得要說Panny才夠親密,Canon+Nikon就要寫成Canikon才顯得出專業感;至於名稱已經夠短的Sony,也要故意寫成有諷刺意味的$ony,才能完整傳達出那種愛恨交織的糾結。

不過在某些場合還是不要故意賣弄得好,就像我現在這樣。畢竟搞軟體並非我的專長,特別是介紹這種極端複雜,有秘技、快速鍵,講究流程與設定細節的NLE,免得惹禍上身。

所以事先聲明,我的專長其實只有三樣,一是上網survey,二是用網路ATM轉帳或填寫線上刷卡表格,三是到貨後寫開箱(嚴格來說只有第二項是精通,一跟三都僅是略通)。所以,有任何軟體操作上的問題,我一概不負責、不回覆、不求甚解;反之,若有刷卡的問題,附上姓名、卡號與驗證碼,我一定當天回答(我開玩笑的,不要來真的)。

如果一定要我指出這篇文章的重點,那麼我會說:「這是一篇VMS Platinum Suite的開箱文」。

軟體也可以寫開箱?是的!雖然這年,頭(,)都快要沒有,人花錢買軟體,更不要說有盒裝的了(遊戲除外)。公司行號也許有一些,但是個人與家庭應該幾乎看不到這東西了;就算有,那恐怕也只是一片DVD與一紙快速安裝說明就打發了。令人感覺不到花錢買盒裝軟體的價值!

買這個台灣並買不到的VMS Platinum Suite,倒不是說這東西有多麼的利害,原因其實就是包裝物內容算是豐富的了,軟硬兼施,讓我開箱寫起來會比較輕鬆;照片拍一拍,說明介紹一下就挺像回事的,順便可以讓我完成本Blog的首次軟體開箱首發(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VMS Platinum Suite是Sony Creative Software所出品的家用等級的NLE套裝組,整組套件包含了三像主要軟體:Vegas Movie Studio HD Platinum 10, Sound Forge Audio Studio 10 with Vocal Eraser Plugin與DVD Architect Studio 5.0;這是一套讓你從影像到聲音,然後到DVD/Bluray輸出一氣呵成的解決方案。

光是這三樣軟體合起來賣你89.99USD就應該夠超值了,因為分開買的話售價分別是(Amazon.com):74.95USD, 53.88USD, 39.95USD;不過,Sony Creative大概是自知這一塊是個買方市場,所以在這個Production Suite中還奉送:NewBluFX Audio and Video特效、400首背景音樂、教學DVD、56個DVD佈景主題、1000個音效檔。

最後最後還有三片Sony DVD+RW...全部包裝在一個印刷稱得上是精美的包裝盒中,原價124.95USD最後賣你89.99USD;然後,最近美金沒人要很便宜,所以我就順勢給它買下去啦!

VMS Platinum與Sound Forge不用說,就是Vegas Pro與Sound Forge Pro的閹割版;雖然說是閹割版,但是嚴格來說我只有一點點被閹割到的感覺。真的只有1%的機會,我會覺得好像Pro比較好......以VMS來說最多可以增加到10軌視訊與音訊的部分實在感覺不出跟Pro有什麼不同,對一般用途而言也實在綽綽有餘了。唯一可以挑剔的是VMS沒有Masking遮罩的功能,以及一些media動畫效果的提示;不過,老實說這些東西......100次裡面會用到一次就算是驚奇了(不過如果真要用到的時候沒有,還真的會想哭,不過在你想哭之前,你恐怕得花個幾小時先去學會怎麼用以及什麼時候用......)

整體而言,這個套組是我目前能找到最完整的高畫質影片的製作方案,雖然之前我用Vegas Pro也快樂了很久,不過改用了VMS之後,依然還是很快樂。

約一本書的尺寸 翻開封面可以看到更多內容說明 內容物一覽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Selecta Cucina 廚房家具櫃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組德國進口質感一流,而且更重要的是跟一般的廚房組相比真是便宜到不行的 Selecta Cucina 廚房家具組;雖然以實用性來說,也許不適合所有的人,但是我相信若是你買了這東西,全家人都會很高興......

特別是你(妳)的女兒(們)

P9054961

製造商 Selecta
產品名 Kinderkuche Cucina
定價 NTD8800
購入場所 玩德瘋

這是一組僅適用於小人們的煮飯專用廚房,標榜無毒(含塗料),所以不用擔心你家小孩拿它來磨牙(驚!);所採用的原木是產於德國,可以讓你感受到黑森林的芬芳(大驚!),而且採用的是永續林的木頭,要是等哪天「明天過後」的狀況發生時,拿來當柴燒也不用感到罪惡(這倒是很實用)。

但,若是缺少真正的誘因,既始有這麼多令人驚訝的優點,也實在難以令人接受;所以接下來要進入真正的重點了。重點就是這組小人用廚房家具櫃以極微小的體積,實現了集合流理台、三口爐、雙層烤箱、雙層冰箱與上層碗櫃,於一身的驚人優點
P9054934 P9054937 P9054938
三口爐附烤箱 雙層冰箱 流理台與廚具架

如果這樣還不能夠吸引你,那麼你一定是個魔鬼,因為魔鬼都藏在細節裡(這邏輯好像不太通)。剛說到三口爐,開關也一併做上去了,當然如果只有做上去就太小看德國人了;你看到的四個開關都是可以轉的,當然如果只是可以轉就太太小看德國人了。你看到的最大的那個按鈕是打火開關,順時鐘轉會發出極類似瓦斯爐打火的阻尼感與聲音,這才是德國人對於Made In Germany該有的理念與交代。而且最後,不忘在側邊附上兩個就算以成人的世界看來也實用性滿點的掛勾,就算把上了FL-50R閃燈與PL50mm鏡頭的E-30數位單眼(含手把內有兩顆BLM-1電池)掛在上面,也完完全全不用擔心會掉下來。
P9054952 P9054956
操作擬真度極高的開關 耐重性與實用性滿分的掛勾

這是我的第一次家具文的開箱,內心十分緊張,畢竟不是擅長的領域,寫得不好還請多多包涵;BTW,圖中的廚具皆不包含在家具櫃中。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百工牌電動菜瓜布 Z-PKS200K 開箱

從我六歲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開始跟兩個姊姊每天輪流洗碗,洗到今天也已經三十年了。雖然這三十年來從來沒有機會在工作上運用到我這方面的專長,而成為職業的洗碗工,但作為一個業餘的洗碗工,我還挺有自信的。例如:我從來沒有在洗碗的時候打破過任何一個磁碗、磁盤、玻璃杯(不過被我敲到缺口的還不少)...但是神奇的是,這三十年來,洗碗這件事情其實從根本上沒有任何改變。

ㄡ~也許你會說,幾十年前就已經有洗碗機這種東西了;不過說來慚愧,我活到這歲數,還沒親眼見到過那東西,更別說要體驗使用過了。但是在我人生中洗碗的這條路上,經歷了三十年一成不變的方式與習慣;我想,也許是到了該做些根本性改變的時候了......

但是,用手洗碗這等神聖的事情,一旦決定要改變,當然要努力的尋找到最夠格的品牌,功能最強的產品,才有資格讓我親手體認這劃時代的改變。所以,我還是找上了男人的最愛 - Black&Decker。不過這種基本上既使電動化了,但是還是有點娘炮傾向的工具,竟然只在日本銷售,就令人覺得還蠻無言的。

所以,不要在廢話了,讓我們來看看Z-PKS200K Mini Scrubby 小型電動洗碗工具組:


人生哪~~不就是一直在尋找突破嘛~~就連機器人也是,我覺得用手洗碗這件事情,可以列為對人形機器人可用性的終極考驗之一,我覺得只要確認等哪天機器人可以發展到完全取代人來洗碗這件事情;那我就會覺得等到那個時候,機器人就可以毫無困難的走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了。不過在這之前,我覺得可以先來看看Z-PKS200K這套工具,作為這條路上的中繼點。

Z-PKS200K是Black&Decker所推出的無線電動洗碗工具組,內容物包含轉速為180rpm的防水主機一臺、充電座與電源線、四塊洗碗刷與三組杯刷。

Z-PKS200K的主體是一個長得像印第安那瓊斯第一集電影出現的那個水晶骷顱頭的東西,以我而言一隻手掌可以盈握;稍微有些重量感,手感還算不錯。重點是可以防水、可以充電,可以轉接各種刷頭。

Z-PKS200K的使用方式很簡單,開關只有一個,就是on跟off。底部的轉接座,可以很牢靠地轉接刷頭,完全不會有脫落的顧慮。

只要將隨附的三種杯刷、四塊海綿刷接上去,按下開關就可以開始使用了(當然別忘了充電),以易用度來說其實還蠻好用的。但是,如果以實用度來說,應該是零分...

怎麼說呢...

也許用手洗碗這真的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一隻手配合一個菜瓜布,那種手感一旦用機器取代,簡直就是一整個怪異。而且,用Z-PKS200K洗碗的時候,你還得特別注意,免得過於強大的摩擦力,把你手中的碗盤給轉掉了。

用來洗杯子也許還有些便利度,不過整體而言,我寧願拿Z-PKS200K拿去洗瓦斯爐台或浴室牆壁;至於神聖的洗碗工作,可能還是再等等吧!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雨天失控

最近天氣不穩定,局部性大雨時常發生;對於開車族而言,雨天行車要特別小心,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上...

這是Nissan Teana


這是Toyota Altis


這是Ford Focus


以上三則影片無獨有偶都是前驅車,也都發生在下大雨或路面潮濕的國道上,而且肇事車輛的車速都不算慢。會發生意外其實也不算冤望。只不過我覺得不論就車身本身的特性或操控性能,乃至於駕駛人臨場的反應,都還有討論的空間。

上面Teana跟Altis的影片中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車輛是高速急煞而且意圖變換車道時發生打滑,造成失控撞牆。駕駛人在急煞車的同時,轉動方向盤,這本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更何況是發生在路面濕滑的狀況。有在玩Grand Turismo的人都知道,在賽道上,過彎的減速動作必須在轉動方向盤之前完成,如果入彎時還踩著剎車,那麼結果一定是車尾朝切線方向甩出,進入飄移(甩尾)狀態。

因為車輛在減速時,重心會轉移到車頭,這時前輪的抓地力會大增,但是後輪的抓地力會大幅降低,車輛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如果在直線行進時煞車,因為車身移動的方向與慣性作用的方向一致,雖然重心轉移到前方,只要前輪兩個輪胎的抓地一致,基本上不太需要擔心會出什麼問題。

但是同樣看似無害的急煞車的動作一旦發生在路面濕滑的狀況時,因為左右輪的抓地力可能在瞬間是不一致的,在後面兩個輪胎的抓地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就算駕駛人沒有意圖要轉動方向盤變換行進方向,也是有很高的失控風險。這更不要說一面重踩剎車,又一面轉動方向盤的狀況了。

這樣的狀況在Teana的影片中非常明顯,駕駛人就是還在煞車的狀況下,轉動方向盤想從外線切入中線。前面說過,因為前輪抓地力在煞車時大增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轉哪裡車頭就會指向哪裡,所以車身行進的動線會改變。問題出在車尾,車尾幾乎就在轉動方向盤的同時就開始甩了,兩條後輪已經沒有抓地力。但是在這個時候,雖然看到駕駛人立刻反打方向盤希望再次改變行進方向(但是他煞車始終沒有鬆開),但是四條輪胎早就失去抓力(因為大雨路面濕滑的關係);1.5頓重的車身只能聽命於慣性,乖乖地去嚕護欄。

進入這樣四條輪胎都已經打滑的狀況,基本上已經沒救了,不論是前驅、後驅還是四驅。一般來說遇到這種狀況,前驅車都是車頭去嚕牆,後驅車是車尾去嚕牆,至於四驅車則是都有可能......下面這則影片是後驅的BMW用車尾去嚕牆的影片。


其實跟朋友討論過這件事情,其實要在濕滑路面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試圖去讓輪胎恢復抓地。作法說來也許有些怪異與一相情願,但是可以參考看看;那就是:

- 鬆開煞車的同時
- 回正方向盤
- 再重踩煞車
- 然後鬆開煞車的同時轉動方向盤修正

先鬆煞車的道理是讓車身重心重新恢復,讓後輪多一些抓地;同時回正方向盤 ,是試圖讓輪胎滾動的路線與慣性一致,並且重踩煞車試圖讓前輪的抓地極大,並且希望能夠有效減速。這時再轉動方向盤,就讓有抓地力的前輪有改變動線的能力。

當然理論如此,能不能做到就連我自己都覺得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大家看看記在心裡就好。

不過至於Focus的例子就有點詭異,前半段由內往外線車道移動,看起來不太像是失控。失控打滑似乎是發生再移動到外側車道準備回正時,車尾開始甩;甩了270度之後,車子衝回內線,並且也煞住了。只不過讓後方車輛沒有足夠時間反應,結果還是以撞車收場。

最後,要如何避免上述的狀況發生,原則上不外乎在考量輪胎抓地的情況下,要柔順的操作方向盤與煞車,避免過度重心轉移的狀況發生。除此之外,在避免過度重心轉移這件事情上,其實還有許多是與車子本身的性能與設定相關的。例如,懸吊太軟以及重心過高的車,本身就因為容易重心過度轉移,以致於不適合激烈操駕;所以,改避震、降車身其實在某個程度上是一種為行車穩定性加分的動作。

另外,煞車的改裝也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我知道有些人改煞車只改前輪,不改後輪;這其實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煞車力道前強後弱,也會加重煞車時重心過度轉移到前輪的狀況,反而不利於極端狀況下的操控。對於前驅車而言,後輪輪胎的抓地其實非常重要,一旦後輪開始甩了,就不太有救回來的空間;雖然一般來說前驅車的前輪比後輪容易打滑。所以,請特別注意後輪的磨耗狀況。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Black&Decker Air Station 無線電動打氣機 ASI500

對於DIY動力器具有興趣的人一定不會對Black and Decker感到陌生、常去BnQ的人對於這間公司也不會陌生、常逛Amazon Tools and Home Improvement類別的人對這間公司也一定不陌生。

總而言之,這間公司就是專門做各種一般消費用,但是看起來很專業的電動工具、手工具等等,對於一般賺不了什麼大錢,胸無大志但是好像什麼都懂,可是每到假日就只能待在家裡的男人們看到幾乎會沒有抵抗力的東西。

今天要介紹的東西是打氣機界的VAIO、iPhone - 無線電動打氣機 ASI500

相信很多人的車上應該都有一台12V的電動打氣機,但我也相信用過的人很少。所以,如果你從來沒用過打氣機幫輪胎打氣,那麼我猜你應該也沒有量胎壓的經驗;如果是這樣,那麼ASI500對你而言,應該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不過,如果你是像我這種三不五時就量量胎壓,並且會隨著用車時機的不同,而調整胎壓的怪胎;那麼相信我,你一定會愛上ASI500的。

先撇開ASI500的介紹待會再說,我想先說說胎壓。有在看F1的人一定知道,輪胎是影響賽車表現最重要的部件;輪胎的特性、狀態幾乎可以左右比賽成績。但是對於一般市販的汽車而言,同樣的道理也依然成立;更嚴重的是,可能因為車主長期忽略輪胎保養的重要性,進而有可能影響到行車的安全。

而例行的輪胎保養除了檢查胎面與胎壁是否適合行駛,並且在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定時更換之外;胎壓的監測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胎壓不足除了會造成過度耗油與磨損之外,對於行車安全的危害也是時有所聞。最主要的原因是,當胎壓不足以支撐胎壁來負荷車重或過彎時的側向力時,有可能造成輪胎在行駛中過度形變,而破壞了胎壁的結構與強度;結果就是爆胎收場。

所以美國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於2006年11月強制要求車廠,於此日期後販售的車輛必須標配胎壓監測系統,來幫助車主掌握車上四個輪胎的胎壓。

台灣當然沒這種事,所以駕駛人要自求多福。

胎壓不足是難以目測的,所以檢查胎壓必須借助工具,一旦發現胎壓不足,也要借助工具來充氣。所以,我原本就有一支胎壓計跟一個接12V電源的打氣機。又因為我的車改過避震、降了車身,如要兼顧乘坐舒適性,必須降低胎壓才能達成;但我又有時會上山殺彎,所以出發前又要把胎壓打上來一些。每打一次氣就得忙近忙出一、二十分鐘,加上天氣又熱,人還沒上車,就已經搞得全身無力、滿身大汗了;所以,一當我發現ASI500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就馬上帶回家了。

所以,ASI500有以下幾個讓我覺得毫無抵抗的理由:

#1 無線化:使用家中的市電進行充電作業,依據說明書,充飽電之後,可以打滿四條R14(輪圈直徑14吋)的輪胎。而無線化所帶來的便利性確實是無庸置疑,同時花費不算高;雖然售價稍高,但是馬上省掉了原地發車進行打氣作業的油耗與排污,長久下來所省下的油費與環保,無價!(請注意:ASI500僅能利用市電充電,無法利用車用12V雪茄頭充電;雖然ASI500也附有雪茄頭,可以在電池沒電時作業,但是就是無法對電池進行充電喔!)

#2 目前胎壓顯示:接上輪胎氣嘴,開機之後,ASI500就會在螢幕上顯示目前胎壓(最小單位是0.5psi),這表示買了ASI500後,連買胎壓計的錢都可以省下來了。不過至於精確度...如果你always只使用這一台機器測量,那麼也不太需要太在意精確度這件事。

#3 目標胎壓設定與自動停止充氣:可以設定想要的胎壓值,設定好之後按下開關開始打氣,打到目標胎壓之後自動停止。這才是現代化的電動工具該有的表現啊!不過ASI500僅能幫你打氣,不會幫你漏氣;要漏氣還是要自己來才行。

#4 高、低壓充氣功能與:ASI500不僅可以以高壓模式,幫你的汽車、機車、單車輪胎、橡皮艇、籃球等打氣,同時也提供了獨立的低壓充氣孔來幫氣球、充氣床等軟性物品充氣;所以,下次幫同事慶生要吹氣球的時候,就讓ASI500代勞吧!

#5 吸/抽氣功能:ASI500除了可以用來打氣,同時也可以用來吸氣。吸氣的功能可以用于真空壓縮袋之類的東西啊!不過因為我沒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就快快跳過。

#6 緊緻的機體設計與附件收納:Black&Decker賦予了ASI500幾乎完美的設計,可將幾乎所有的附件(三個打氣頭)、兩條打氣管(一條高壓、一條低壓)、數公尺長的雪茄頭電源線,完美地與主機包含電池整合在一起。只要握著提把,便可以將這3.4公斤的機器帶著到處跑(可惜市電用的變壓器與電源線必須另外收納)。雖然在操作上,有一些令人困擾之處,不過整體而言依然表現傑出。

使用心得:

ASI500具有設定目標胎壓值自動停機的功能,所以在操作上會比較複雜,並不是把氣嘴接上,打開開關就會充氣;而必須要經過設定胎壓值的流程,才可使用高壓模式充氣。至於正確的充氣流程,請參考附屬的說明書,我這邊就不贅述了。

ASI500的最大充氣壓力為160PSI,絕對足夠應付一般使用的需求了,根據Amazon的使用者心得,打滿一只R16的輪胎到36PSI需要四分多鐘的時間;至於如果只是想補個2、3磅的壓力,十秒鐘內可以完成。不過在打完氣,要將氣嘴移開的時候,需要一些練習,來避免移除不順,結果又洩漏些許空氣出來的結果。

另外ASI500使用的應該只是一般的NiH電池,這種電池會有記憶效應,所以使用上應該要盡量將電池的電用盡之後,再進行充電。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大金冷氣FTXS系室內機風鼓清潔

不知道這算不算分離式冷氣室內機的通病?家裡主臥的大金冷氣室內機已經是連續第二年發生出風口風速,乎大乎小;冷度不足的問題了。

去年還打電話請人來維修,維修師父只看了一眼,就像禪宗開示般說了四句話:

「室內機太髒,該洗了!我們只負責維修,清洗請找廠商來做。」

受到了這四句箴言的啟示,我還特地打電話請當初的廠商來做清洗;而且為了配合廠商還把清洗的時間,從夏末延後到天已漸涼的秋末。最後一共花了七八千塊洗了兩台室內機、一台室外主機。

專業的來當然是不一樣,三兩下就把室內機拆了,還有高壓沖洗機,把散熱鰭片,裡裡外外洗得乾乾淨淨,開機後甚至還以為聞到了久違的清新空氣,而雀躍不已。

§請試用好景不常造句:去年秋天才花錢請人清洗乾淨的室內機,今年夏天還沒過完,老毛病又發生了,真是好景不常。

這次實在不想繳學費給廠商了,就上網找了些資料,打算自己清潔風鼓,看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網路上的教學很多主要目的是拆外殼,清冷排,順便清風鼓;老實說,我覺得那些步驟對我這種身分地位的人而言,實在是太難、太麻煩了。

我只想要清風鼓,可以不用拆外殼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而且跟特務歐寶一樣,只要簡單三步驟,就可以讓你輕鬆用抹布大致把風鼓清乾淨!而且藥到病除,風速乎快乎慢的問題也迎刃而解;雖然用抹布清風鼓,是不太可能清得多乾淨的(你也可以用白博士,配合噴霧器,只要解決污水橫流的問題,應該就可以清到跟專業的差不多的程度了。)

我的廢話已經夠多,就來看步驟說明吧!

步驟一:拆除垂直導風葉:

大金冷氣室內機應該都只有兩片,而且要拆都是從面對室內機的右側開始拆。只要用手指稍微將略有彈性的導風葉折彎,讓定位處與機體脫勾,在順勢向右就可將導風葉拆下。

步驟二:拆除出風口護網:

出風口護網是一組由五條水平硬鐵絲,與左右兩瓣固定器所組成;固定器上下各自有卡榫與機體固定;所以,就從下方的卡榫著手吧!用一支一字起子,利用槓桿原理,再略施巧勁,就可以讓下方卡榫脫離機體。

其實,拆到這邊基本上已經勉強可以清潔風鼓了,不過還有一個討厭的水平導風葉,這東西讓用抹布輕鬆清潔風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還需要步驟三。

步驟三:拆除水平導風葉

大金FTXS系的水平導風葉是手動的,所以要拆也很簡單;卡榫一共有五個,三個在後面,兩個在前面負責定位轉向。我們先拆三個後面的,這三個卡榫的形式都一樣,長得像下面這張圖:

只要用一字起子,抵住白色的卡榫頭,稍微用點力氣往外(往人的方向)撥,只要聽到卡的一聲,就知道卡榫已經鬆開了;請把這個步驟重複三次,就可以鬆開後方的三個卡榫。至於前方的那個更簡單,隨便弄就可以弄下來了。

把這三樣東西拆下來,就已經沒有什麼東西阻擋在我們與風鼓的中間了,請準備好抹布,兩手併用地清潔風鼓吧!

最後是比較一下使用前跟使用後吧!

看起來是沒乾淨多少,僅僅是把風鼓葉片前端清乾淨,但是葉面卻清不到;不過,僅僅如此,就足以解決風速乎快乎慢、冷房不力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