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雨天失控
最近天氣不穩定,局部性大雨時常發生;對於開車族而言,雨天行車要特別小心,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上...
這是Nissan Teana
這是Toyota Altis
這是Ford Focus
以上三則影片無獨有偶都是前驅車,也都發生在下大雨或路面潮濕的國道上,而且肇事車輛的車速都不算慢。會發生意外其實也不算冤望。只不過我覺得不論就車身本身的特性或操控性能,乃至於駕駛人臨場的反應,都還有討論的空間。
上面Teana跟Altis的影片中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車輛是高速急煞而且意圖變換車道時發生打滑,造成失控撞牆。駕駛人在急煞車的同時,轉動方向盤,這本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更何況是發生在路面濕滑的狀況。有在玩Grand Turismo的人都知道,在賽道上,過彎的減速動作必須在轉動方向盤之前完成,如果入彎時還踩著剎車,那麼結果一定是車尾朝切線方向甩出,進入飄移(甩尾)狀態。
因為車輛在減速時,重心會轉移到車頭,這時前輪的抓地力會大增,但是後輪的抓地力會大幅降低,車輛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如果在直線行進時煞車,因為車身移動的方向與慣性作用的方向一致,雖然重心轉移到前方,只要前輪兩個輪胎的抓地一致,基本上不太需要擔心會出什麼問題。
但是同樣看似無害的急煞車的動作一旦發生在路面濕滑的狀況時,因為左右輪的抓地力可能在瞬間是不一致的,在後面兩個輪胎的抓地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就算駕駛人沒有意圖要轉動方向盤變換行進方向,也是有很高的失控風險。這更不要說一面重踩剎車,又一面轉動方向盤的狀況了。
這樣的狀況在Teana的影片中非常明顯,駕駛人就是還在煞車的狀況下,轉動方向盤想從外線切入中線。前面說過,因為前輪抓地力在煞車時大增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轉哪裡車頭就會指向哪裡,所以車身行進的動線會改變。問題出在車尾,車尾幾乎就在轉動方向盤的同時就開始甩了,兩條後輪已經沒有抓地力。但是在這個時候,雖然看到駕駛人立刻反打方向盤希望再次改變行進方向(但是他煞車始終沒有鬆開),但是四條輪胎早就失去抓力(因為大雨路面濕滑的關係);1.5頓重的車身只能聽命於慣性,乖乖地去嚕護欄。
進入這樣四條輪胎都已經打滑的狀況,基本上已經沒救了,不論是前驅、後驅還是四驅。一般來說遇到這種狀況,前驅車都是車頭去嚕牆,後驅車是車尾去嚕牆,至於四驅車則是都有可能......下面這則影片是後驅的BMW用車尾去嚕牆的影片。
其實跟朋友討論過這件事情,其實要在濕滑路面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試圖去讓輪胎恢復抓地。作法說來也許有些怪異與一相情願,但是可以參考看看;那就是:
- 鬆開煞車的同時
- 回正方向盤
- 再重踩煞車
- 然後鬆開煞車的同時轉動方向盤修正
先鬆煞車的道理是讓車身重心重新恢復,讓後輪多一些抓地;同時回正方向盤 ,是試圖讓輪胎滾動的路線與慣性一致,並且重踩煞車試圖讓前輪的抓地極大,並且希望能夠有效減速。這時再轉動方向盤,就讓有抓地力的前輪有改變動線的能力。
當然理論如此,能不能做到就連我自己都覺得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大家看看記在心裡就好。
不過至於Focus的例子就有點詭異,前半段由內往外線車道移動,看起來不太像是失控。失控打滑似乎是發生再移動到外側車道準備回正時,車尾開始甩;甩了270度之後,車子衝回內線,並且也煞住了。只不過讓後方車輛沒有足夠時間反應,結果還是以撞車收場。
最後,要如何避免上述的狀況發生,原則上不外乎在考量輪胎抓地的情況下,要柔順的操作方向盤與煞車,避免過度重心轉移的狀況發生。除此之外,在避免過度重心轉移這件事情上,其實還有許多是與車子本身的性能與設定相關的。例如,懸吊太軟以及重心過高的車,本身就因為容易重心過度轉移,以致於不適合激烈操駕;所以,改避震、降車身其實在某個程度上是一種為行車穩定性加分的動作。
另外,煞車的改裝也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我知道有些人改煞車只改前輪,不改後輪;這其實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煞車力道前強後弱,也會加重煞車時重心過度轉移到前輪的狀況,反而不利於極端狀況下的操控。對於前驅車而言,後輪輪胎的抓地其實非常重要,一旦後輪開始甩了,就不太有救回來的空間;雖然一般來說前驅車的前輪比後輪容易打滑。所以,請特別注意後輪的磨耗狀況。
鬆開煞車、反打方向盤,小補油門,回正車頭。
回覆刪除這是我跟玩車朋友的結論!
武陵兄,你跟朋友的作法完全是要救車,而且反應要非常快吧!當方向盤回正的時候,車子應該是要回到正確的路徑上了。
回覆刪除而我建議的作法,方向盤回正的時候,車頭應該還是朝著分隔島前進,我的想法是在這種情況下就別打算全身而退了,只能希望來個「控制下撞車」,先想辦法減輕打滑,然後有效減速罷了!
對啊!那天晚上我朋友也是看過這些影片才在討論的。(他們也都在玩車)
回覆刪除說是說能試著用此方法救看看,不過大家也都提出若是速度太快,或是輪胎壓水形成水漂,就算車手來開一樣失控。此方法頂多也是像您說的盡量抓看看能不能少撞一點。因為我們也都是翻過來的人,呵呵!
其實我也曾在乾地上遇過車尾甩出的狀況 不過因為是乾地 所以快速反打修正就沒事了 從那次之後 我絕不減速換車道 一定先減速跟車 找時機加速換車道 那次把我嚇鼠了 真的以為要去嚕牆了說
回覆刪除多年前,我跟那群年少輕狂的朋友(就是最近跟我討論的那群)
回覆刪除開著租來的HONDA CIVIC 16V第一代(那時剛上市),也是在下著雨的下午,狂奔在台南機場附近的省道上,那時我朋友開車經驗少,行駛在內側時壓到小積水,車頭一飄就開始了「翻滾之旅」,車身先一直四輪著第360度旋轉,並一直不停的撞上中央分隔島,接下來車子仍有餘力,毫不留情的變成四輪離地飛起360度翻轉大約4-5圈,最後是駕駛座在下助手座在上的側翻型態滑向對面路旁才停下,我們三個(我在後座)這時才從車右側玻璃窗中爬出來。三個都沒事,只有駕駛被安全玻璃的小碎片割了幾個小傷口,後來拖車來把車子翻正,發現車頂幾乎壓扁了,整部車就像LOTUS一樣的扁平,全車上下只有引擎蓋看不到什麼損傷,警察看我們三個都沒事,全都嘖嘖稱奇!最後賠了15萬給租車公司。
以上是我第一次翻車,第二次就是在5年後了!
還翻了不止一次啊~~抖抖~~
回覆刪除想到我的小黑跟賓士相撞的經過orz
回覆刪除賓士......抖更大
回覆刪除冰人兄
回覆刪除小弟最近想添購行車記錄器,不知有哪些重點需要注意?
您有推薦的嗎?
我先在Y!購看了幾台,看得我「灰煞煞」!以下:
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2446185
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2497872
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2416801
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2461719
關於行車記錄器,第一個該注意的重點是錄影方式,一般常見是時常錄畫型,也就是發動就錄,熄火就停;再來就是既使熄火斷電之後,也可以繼續錄影的。還有一種就是內建G-force感應,有狀況時才錄影(可回溯至狀況發生前20秒)。
回覆刪除這就看您的需求了,如果車時常停路邊,可以考慮熄火斷電後可繼續錄影的機種。如果無特殊需求,選擇時常錄畫的機種即可。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鏡頭有無廣角的需求,有廣角可以照顧比較大範圍的視野,放在風檔上可以照顧到整個車頭;缺點是對於車牌的辨識度很差。若您只是想買來自保,發生狀況時可以協助釐清彼此責任,那選擇廣角機種是上選。
若您還想進一步取得舉證他車違規的功能,就不要考慮廣角時常錄畫機種,請選擇採用一般鏡頭並且是高畫質,而且有拍照功能,並且附上LCD,可以調整角度的機種為佳。
第三是,請上Youtube親眼確認目標機種的夜間錄影畫質。
除此之外,我對於有沒有FHD、GPS、LCD什麼的都沒意見,那種東西除非是賞金獵人,不然基本上就是裝上了就不要去管它也不會當機最為上乘。
我自己有一台,是從日本買的,有GPS、G-force感應與廣角,使用起來都很好,唯一的問題是夜間畫質不佳......喔!另外,如果這東西能小到藏在照後鏡後面最好,不然多個東西影響視線可能因小失大喔!
這幾天都在youtube上審視依冰人兄條件篩選過後的行車記錄器。
回覆刪除發現一台號稱台灣製的k-1,其日夜間品質都令人讚賞,比起dod f900等標榜高畫質的機種更勝一籌,不過價格也不經濟實惠,要價6800,目前還在考慮中!
武陵兄,個人覺得車上使用的環境比較嚴苛,如有通過車規則為上選,包括穩定度以及外殼、線材的耐用度與壽命皆有影響。那台之K1敢賣這麼貴,希望不只是因為好的夜間畫質,希望廠商能提供更詳細的驗證資訊可供消費者確認。
回覆刪除不過廠商說的東西也不能盡信,這是台灣消費者的悲哀。
當然這方面台灣沒有工業標準可循(或許有但不是強制),政府不幫我們把關,我們得自求多福。有原廠用原廠(我的MOTO Milestone車充堅持只買原廠貨就是這原因);沒原廠就看看有無外銷美、日、歐。
這也是我買日本販售的記錄器的原因之一。
BTW補充說明一下,有的時候不是牌子大就是好,拿我之前買的Mio C301導航機為例。用了一年之後,車充的電源線的塑膠覆皮就龜裂剝落,露出裡面的紅白電線。用了兩年之後,C301主機也掛了......東西我都是放車上,所以從此Mio宇達電通被我列為拒絕往來戶。
回覆刪除Mio好像也有賣行車記錄器......三個字:不要買!
是啊!冰人兄
回覆刪除我想要花那麼多錢,總是要多方比較與三思。
我今天到某論壇去爬文,發現k-1有褒有貶,似乎組裝品質配不上它的價格,穩定性好像也還不太夠,說好用的卻疑似是業代,還引起筆戰,唉!
mio真的不行喔!我剛剛還覺得他不錯呢!若是品質如此,那也不用考慮了,就像前陣子想買手機,原本看上的是i9000,後來我朋友也說比起來韓製品質還是差apple一截,所以後來就買ip4。沒想到我診所的小姐沒多久也去買了HTC DESIRE HD,果然電池蓋就有點蓋起來不平的問題,精密度與品管還是有差喔!
另外看了一台「錄透攝」也是標榜台製,有空我再去爬文看看吧!
不然再等等也沒關係,聽說明年會有更多台灣廠商投入此市場,到時也許會有更多選擇!
建議武陵兄優先考慮價格預算內的產品嘍!這東西價差大,利潤高,先設定好自己的預算,才不會一昧追高。
回覆刪除再回一下關於Mio,我也希望我不要冤妄Mio,但問題是光一個車充電源線覆皮就不耐熱實在很令人傻眼,同時其在我車上的還有Sony Ericsson 的車充,到現在卻也還好好的,這就讓我對Mio的品質產生很大的疑問。更何況主機也掛點了,看起來這一點都不冤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