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開名車 頭很大

節錄 8/29 台灣的一則新聞:名車翻滾氣囊沒動 車商:沒衝擊到感知器

陳情人黃先生表示,事發當時他原本想要跨越雙黃線違規超越前方的遊覽車,卻因為要閃避對向來車而撞上山壁,讓車子整個360度大翻轉,但沒想到在生死關頭車內的8顆安全氣囊卻沒有打開發揮作用,他也因此斷了三跟肋骨


影片在此



首先,我們不要忽略這則新聞最令人歡樂的部分,就是:

「你他X的不要超速又盲彎超車,就不會撞了人家的車又自己翻車啦!」

當然,我們不要就這樣用「鄉民的正義」破了人家:「自己違規肇事,卻又想拖人下水」的梗;畢竟,這個世界上到哪裡去找,開起車來殺到不行,斷了三根肋骨後兩個禮拜又可以活跳跳地開記者會的81歲的阿伯!?

沒有!

所以應該考慮以國寶看待,並且嚴肅地檢視苦主對名車廠的控訴,就是:

「你他X的當初就是看你日本製的RX---有8顆安全氣囊,老子才肯屈就買你家的車;結果該爆的時候不爆,害我肋骨斷了三根,看我怎麼告死你...」(設計獨白)

這讓我想到以前小時候讀到的一篇關於「防彈背心」的文章,文章說到美軍發現,士兵在戰場上所受的嚴重傷害,較多是砲彈、手榴彈等曲射武器破片衝擊軀幹造成的。因此,經過多年的研發後,美軍在越戰時,發配部分第一線部隊「防砲彈破片背心」,希望能夠降低傷亡率。

過一陣子後,美軍調查這些發配「防砲彈破片背心」部隊的人員傷亡率,結果卻發現其傷亡率遠高於一般未發配背心部隊的水平。這讓美軍高層非常不解,再深入研究後,才發現由於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與溝通,穿上第一代「防砲彈破片背心」的戰士,以為自己穿上厚重的「防彈背心」之後,就會變得天下無敵,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反而讓自己過度暴露於敵火之下,結果傷亡枕籍。

殊不知,「防砲彈破片」跟「防步/機槍子彈」根本是兩回事,雖然同樣都可以「防彈」,但是所需的科技層次完全不同...

同樣的故事可以套用在所謂的車用「安全氣囊」上

在車廠眼中,我們口中常說的「安全氣囊」,其實並不叫「安全氣囊」,他的學名其實是Supplement Restraint System (Airbag),直翻為中文就是「輔助抑制系統(氣囊)」。

TW Toyota/Lexus稱呼為「SRS氣囊」或「防護氣囊」;TW Ford、TW Nissan稱之為「輔助氣囊」;TW Honda/Mazda稱之為「SRS輔助氣囊」。不論怎麼叫,車廠就是不願意在型錄上讓「氣囊」與「安全」扯上邊。(這之中Hyundai是個例外,它是唯一敢在型錄上標示『安全氣囊』的車廠;歪H真的很敢...)

之所以幾大車廠都如此小心地應對,那其實是因為,作為「被動」安全配備的「氣囊」在實務上必需依賴「被動」被觸發的感測器,因為安裝位置或觸發邏輯上的限制,甚至是考量到由微量炸藥所引發的「氣囊」爆開時本身就具有的風險(因氣囊炸開反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在早期確實成案);而有許多的考量。

「安全氣囊」從來都只是「輔助」之用。輔助什麼?輔助安全帶啊!

我不是「安全氣囊」的懷疑論者,我也不還疑車廠在各安全機構的測試與敦促之下,不斷的改進安全措施的努力。但是,歸根就底「安全氣囊」本來就「不安全」。

或者說,車廠早就已經做好「安全氣囊」不見得安全的自我保護的說法了。只要「安全氣囊」有任何問題,車廠一概可以用「我從來沒說過『安全氣囊』這四個字」來搪塞。

你能怎麼辦?

無獨有偶,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最近進行了一項新的碰撞測試...小重疊面碰撞測試,用正面1/4面積測試對撞。結果發現一些高級車種在面對這樣的測試時,側氣廉根本爆都沒爆;想當然爾,其測試成績一定很糟糕。

這個測試告訴我們一件事實,就是大部分車款的安全性評比,其實完全建立於碰撞測試的方式與規則。這之中有很大的取巧的空間,事實證明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測試方式,就有許多車款的安全性缺陷就原形畢露。當然,這前提是在同樣的測試條件下,還是有車款可以高分過關;但是有些原本應該高分過關的車款,就在這樣的測試下,被刷了下來。

我再說一次,我不是「安全氣囊」或「輔助氣囊」的懷疑論者,只不過再多的氣囊,能不能真的發揮效用,其實是看車廠的用心程度。

不過,遺憾的是,雖然氣囊不是萬能;但是,氣囊數量不夠,卻是真的萬萬不能。這之間的取捨,恐怕還不是廣大的國產車用戶可以決定的。畢竟大部分的國產車廠,根本在一開始就斷絕了多氣囊車款的選擇空間。這訊息無非就是國產車還是慢慢開就好了XD

另外一個很嚴重的訊息是...高重心車輛翻車的機率果然還是很可怕的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還是請所有休旅車的車主自重。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