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搞懂現代攝影器材:感光元件尺寸篇
我接觸數位攝影的時間其實不算短,但是真的一頭跳進來敗了DSLR也不過是這三四年的事情,之後該買的鏡頭也是有買,該換的機身也是照換。但是回頭想想,關於數位攝影的許多事情,其實也都是跳進來之後才有機會去瞭解,雖然很多事情終究沒辦法搞得很懂,但是相對比當初在買第一台DSLR相機時,差別肯定是非常之大。
會寫這篇文主要還是因應本格長期讀者武陵人兄的要求,武陵人兄正面臨購入人生第一台數位單眼的關頭,而武陵人兄是個務實之人,並不擅長衝動購物(這些人要對台灣經濟無法迅速復甦負很大的責任)。所以在購入之前,想先就一些看似平常的名詞做更多的瞭解。
我完全可以理解武陵兄的需求與痛苦,所以願盡我棉薄之力,希望可以以一個一般使用者的角度來釐清各項名詞,搞懂數位單眼。當然我的問題是專業度不足,很多東西無法提供第一手的資訊與經驗;所以,僅就我最擅長的二手資訊再製出發,剩餘不足或甚至謬誤的部分,就有待本格的讀者們共同補完了。
感光元件尺寸
感光元件是數位相機的靈魂,而其尺寸更是攸關價格的重要依據。
數位單眼常見尺寸的如全片幅、APS-H、APS-C、4/3(念four/third或直接念四三),至於其實際尺寸大小的關係可以如參考下圖:
至於感光元件尺寸會影響哪些事情,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就是:1)相機大小、2)售價......
片幅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尺寸的機身來容納,這是很直覺的,應該沒什麼異議。片幅越大,其成本越高,這也是沒啥好談的。但是隨著市場競爭態勢與電子技術的進步,很多東西就越來越難以用此二分法來定義了。
所以,我直接切入重點,APS-C會比4/3(m4/3)好嗎?
本格派用戶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定的,尺寸大小確實會影響一些不可動搖的物理規則:如景深與噪訊;但是配合其他的一些要素,如影像引擎、鏡頭素質。我比較傾向於認為APS-C與4/3可以站在同一個立足點接受評測的。
雖然我一直都是個4/3系統的用戶,但是我也很坦誠的說,4/3(m4/3與4/3片幅相同)到目前為止最大的罩門也確實是在高感光噪訊上。相較於APS-C機種,普遍來說4/3機種的可用ISO會差APS-C一級或以上。
這也沒啥好抱怨的,畢竟片幅較小,又不想在解析度上輸人,塞入比別人更高密度的單位像素,噪訊高是必然的結果。不過這也不必然是APS-C的勝場,畢竟ISO拉高到1600或以上,能夠保有足夠的色正確性對APS-C機種而言,也同樣是個挑戰......(不過Pentax K-5似乎完全克服了這項挑戰,我超hot的說)。
另外,感光元件尺寸會直接影響到的會是,鏡頭焦點距離換算35mm全片幅系統的倍率。
倍率這個東西其實也是很惱人的,不過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我覺得可以先暫時忽略這個部分的細節。這東西影響的是鏡頭可視角度的一些換算,由於是以35mm全片幅當作基準,所以會出現這些X2或X1.5或X1.6的細節。
我認為可以忽略的原因是,這些東西跟你所選擇的系統有絕對關係。一旦你開始熟悉你所選擇的系統與可匹配的鏡頭,這些倍率的換算基本上就不再是問題。
至於全片幅、APS-C與4/3在成像上的差異,全片幅幾乎就是quality的保證,除非再向上探詢120的世界。APS-C與4/3(m4/3)的差異我覺得就不如全片幅的差異那麼大了,也許在噪訊抑制上有差別,但是我覺得要忽略也不是那麼的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感光元件大小對於細節呈現的差異確實還是有些影響的。
Yes!我確實是說APS-C也許是比4/3(m4/3)更好一些,但是還有很多東西要看......
辛苦了,冰人兄!沒想到是系列專題啊。
回覆刪除期待續集!
不可否認的,攝影部分我對SONY有些偏好,但相機部分我倒是不那麼介意,所以目前這部當時我才會買Pana。可是SONY NEX
系列感覺上似乎比P家的又好一點(我外行的看法),希望冰人兄的系列文章能為這些外行的提供一些看門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