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百工牌電動菜瓜布 Z-PKS200K 開箱

從我六歲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開始跟兩個姊姊每天輪流洗碗,洗到今天也已經三十年了。雖然這三十年來從來沒有機會在工作上運用到我這方面的專長,而成為職業的洗碗工,但作為一個業餘的洗碗工,我還挺有自信的。例如:我從來沒有在洗碗的時候打破過任何一個磁碗、磁盤、玻璃杯(不過被我敲到缺口的還不少)...但是神奇的是,這三十年來,洗碗這件事情其實從根本上沒有任何改變。

ㄡ~也許你會說,幾十年前就已經有洗碗機這種東西了;不過說來慚愧,我活到這歲數,還沒親眼見到過那東西,更別說要體驗使用過了。但是在我人生中洗碗的這條路上,經歷了三十年一成不變的方式與習慣;我想,也許是到了該做些根本性改變的時候了......

但是,用手洗碗這等神聖的事情,一旦決定要改變,當然要努力的尋找到最夠格的品牌,功能最強的產品,才有資格讓我親手體認這劃時代的改變。所以,我還是找上了男人的最愛 - Black&Decker。不過這種基本上既使電動化了,但是還是有點娘炮傾向的工具,竟然只在日本銷售,就令人覺得還蠻無言的。

所以,不要在廢話了,讓我們來看看Z-PKS200K Mini Scrubby 小型電動洗碗工具組:


人生哪~~不就是一直在尋找突破嘛~~就連機器人也是,我覺得用手洗碗這件事情,可以列為對人形機器人可用性的終極考驗之一,我覺得只要確認等哪天機器人可以發展到完全取代人來洗碗這件事情;那我就會覺得等到那個時候,機器人就可以毫無困難的走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了。不過在這之前,我覺得可以先來看看Z-PKS200K這套工具,作為這條路上的中繼點。

Z-PKS200K是Black&Decker所推出的無線電動洗碗工具組,內容物包含轉速為180rpm的防水主機一臺、充電座與電源線、四塊洗碗刷與三組杯刷。

Z-PKS200K的主體是一個長得像印第安那瓊斯第一集電影出現的那個水晶骷顱頭的東西,以我而言一隻手掌可以盈握;稍微有些重量感,手感還算不錯。重點是可以防水、可以充電,可以轉接各種刷頭。

Z-PKS200K的使用方式很簡單,開關只有一個,就是on跟off。底部的轉接座,可以很牢靠地轉接刷頭,完全不會有脫落的顧慮。

只要將隨附的三種杯刷、四塊海綿刷接上去,按下開關就可以開始使用了(當然別忘了充電),以易用度來說其實還蠻好用的。但是,如果以實用度來說,應該是零分...

怎麼說呢...

也許用手洗碗這真的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一隻手配合一個菜瓜布,那種手感一旦用機器取代,簡直就是一整個怪異。而且,用Z-PKS200K洗碗的時候,你還得特別注意,免得過於強大的摩擦力,把你手中的碗盤給轉掉了。

用來洗杯子也許還有些便利度,不過整體而言,我寧願拿Z-PKS200K拿去洗瓦斯爐台或浴室牆壁;至於神聖的洗碗工作,可能還是再等等吧!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雨天失控

最近天氣不穩定,局部性大雨時常發生;對於開車族而言,雨天行車要特別小心,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上...

這是Nissan Teana


這是Toyota Altis


這是Ford Focus


以上三則影片無獨有偶都是前驅車,也都發生在下大雨或路面潮濕的國道上,而且肇事車輛的車速都不算慢。會發生意外其實也不算冤望。只不過我覺得不論就車身本身的特性或操控性能,乃至於駕駛人臨場的反應,都還有討論的空間。

上面Teana跟Altis的影片中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車輛是高速急煞而且意圖變換車道時發生打滑,造成失控撞牆。駕駛人在急煞車的同時,轉動方向盤,這本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更何況是發生在路面濕滑的狀況。有在玩Grand Turismo的人都知道,在賽道上,過彎的減速動作必須在轉動方向盤之前完成,如果入彎時還踩著剎車,那麼結果一定是車尾朝切線方向甩出,進入飄移(甩尾)狀態。

因為車輛在減速時,重心會轉移到車頭,這時前輪的抓地力會大增,但是後輪的抓地力會大幅降低,車輛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如果在直線行進時煞車,因為車身移動的方向與慣性作用的方向一致,雖然重心轉移到前方,只要前輪兩個輪胎的抓地一致,基本上不太需要擔心會出什麼問題。

但是同樣看似無害的急煞車的動作一旦發生在路面濕滑的狀況時,因為左右輪的抓地力可能在瞬間是不一致的,在後面兩個輪胎的抓地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就算駕駛人沒有意圖要轉動方向盤變換行進方向,也是有很高的失控風險。這更不要說一面重踩剎車,又一面轉動方向盤的狀況了。

這樣的狀況在Teana的影片中非常明顯,駕駛人就是還在煞車的狀況下,轉動方向盤想從外線切入中線。前面說過,因為前輪抓地力在煞車時大增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轉哪裡車頭就會指向哪裡,所以車身行進的動線會改變。問題出在車尾,車尾幾乎就在轉動方向盤的同時就開始甩了,兩條後輪已經沒有抓地力。但是在這個時候,雖然看到駕駛人立刻反打方向盤希望再次改變行進方向(但是他煞車始終沒有鬆開),但是四條輪胎早就失去抓力(因為大雨路面濕滑的關係);1.5頓重的車身只能聽命於慣性,乖乖地去嚕護欄。

進入這樣四條輪胎都已經打滑的狀況,基本上已經沒救了,不論是前驅、後驅還是四驅。一般來說遇到這種狀況,前驅車都是車頭去嚕牆,後驅車是車尾去嚕牆,至於四驅車則是都有可能......下面這則影片是後驅的BMW用車尾去嚕牆的影片。


其實跟朋友討論過這件事情,其實要在濕滑路面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試圖去讓輪胎恢復抓地。作法說來也許有些怪異與一相情願,但是可以參考看看;那就是:

- 鬆開煞車的同時
- 回正方向盤
- 再重踩煞車
- 然後鬆開煞車的同時轉動方向盤修正

先鬆煞車的道理是讓車身重心重新恢復,讓後輪多一些抓地;同時回正方向盤 ,是試圖讓輪胎滾動的路線與慣性一致,並且重踩煞車試圖讓前輪的抓地極大,並且希望能夠有效減速。這時再轉動方向盤,就讓有抓地力的前輪有改變動線的能力。

當然理論如此,能不能做到就連我自己都覺得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大家看看記在心裡就好。

不過至於Focus的例子就有點詭異,前半段由內往外線車道移動,看起來不太像是失控。失控打滑似乎是發生再移動到外側車道準備回正時,車尾開始甩;甩了270度之後,車子衝回內線,並且也煞住了。只不過讓後方車輛沒有足夠時間反應,結果還是以撞車收場。

最後,要如何避免上述的狀況發生,原則上不外乎在考量輪胎抓地的情況下,要柔順的操作方向盤與煞車,避免過度重心轉移的狀況發生。除此之外,在避免過度重心轉移這件事情上,其實還有許多是與車子本身的性能與設定相關的。例如,懸吊太軟以及重心過高的車,本身就因為容易重心過度轉移,以致於不適合激烈操駕;所以,改避震、降車身其實在某個程度上是一種為行車穩定性加分的動作。

另外,煞車的改裝也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我知道有些人改煞車只改前輪,不改後輪;這其實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煞車力道前強後弱,也會加重煞車時重心過度轉移到前輪的狀況,反而不利於極端狀況下的操控。對於前驅車而言,後輪輪胎的抓地其實非常重要,一旦後輪開始甩了,就不太有救回來的空間;雖然一般來說前驅車的前輪比後輪容易打滑。所以,請特別注意後輪的磨耗狀況。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Black&Decker Air Station 無線電動打氣機 ASI500

對於DIY動力器具有興趣的人一定不會對Black and Decker感到陌生、常去BnQ的人對於這間公司也不會陌生、常逛Amazon Tools and Home Improvement類別的人對這間公司也一定不陌生。

總而言之,這間公司就是專門做各種一般消費用,但是看起來很專業的電動工具、手工具等等,對於一般賺不了什麼大錢,胸無大志但是好像什麼都懂,可是每到假日就只能待在家裡的男人們看到幾乎會沒有抵抗力的東西。

今天要介紹的東西是打氣機界的VAIO、iPhone - 無線電動打氣機 ASI500

相信很多人的車上應該都有一台12V的電動打氣機,但我也相信用過的人很少。所以,如果你從來沒用過打氣機幫輪胎打氣,那麼我猜你應該也沒有量胎壓的經驗;如果是這樣,那麼ASI500對你而言,應該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不過,如果你是像我這種三不五時就量量胎壓,並且會隨著用車時機的不同,而調整胎壓的怪胎;那麼相信我,你一定會愛上ASI500的。

先撇開ASI500的介紹待會再說,我想先說說胎壓。有在看F1的人一定知道,輪胎是影響賽車表現最重要的部件;輪胎的特性、狀態幾乎可以左右比賽成績。但是對於一般市販的汽車而言,同樣的道理也依然成立;更嚴重的是,可能因為車主長期忽略輪胎保養的重要性,進而有可能影響到行車的安全。

而例行的輪胎保養除了檢查胎面與胎壁是否適合行駛,並且在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定時更換之外;胎壓的監測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胎壓不足除了會造成過度耗油與磨損之外,對於行車安全的危害也是時有所聞。最主要的原因是,當胎壓不足以支撐胎壁來負荷車重或過彎時的側向力時,有可能造成輪胎在行駛中過度形變,而破壞了胎壁的結構與強度;結果就是爆胎收場。

所以美國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於2006年11月強制要求車廠,於此日期後販售的車輛必須標配胎壓監測系統,來幫助車主掌握車上四個輪胎的胎壓。

台灣當然沒這種事,所以駕駛人要自求多福。

胎壓不足是難以目測的,所以檢查胎壓必須借助工具,一旦發現胎壓不足,也要借助工具來充氣。所以,我原本就有一支胎壓計跟一個接12V電源的打氣機。又因為我的車改過避震、降了車身,如要兼顧乘坐舒適性,必須降低胎壓才能達成;但我又有時會上山殺彎,所以出發前又要把胎壓打上來一些。每打一次氣就得忙近忙出一、二十分鐘,加上天氣又熱,人還沒上車,就已經搞得全身無力、滿身大汗了;所以,一當我發現ASI500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就馬上帶回家了。

所以,ASI500有以下幾個讓我覺得毫無抵抗的理由:

#1 無線化:使用家中的市電進行充電作業,依據說明書,充飽電之後,可以打滿四條R14(輪圈直徑14吋)的輪胎。而無線化所帶來的便利性確實是無庸置疑,同時花費不算高;雖然售價稍高,但是馬上省掉了原地發車進行打氣作業的油耗與排污,長久下來所省下的油費與環保,無價!(請注意:ASI500僅能利用市電充電,無法利用車用12V雪茄頭充電;雖然ASI500也附有雪茄頭,可以在電池沒電時作業,但是就是無法對電池進行充電喔!)

#2 目前胎壓顯示:接上輪胎氣嘴,開機之後,ASI500就會在螢幕上顯示目前胎壓(最小單位是0.5psi),這表示買了ASI500後,連買胎壓計的錢都可以省下來了。不過至於精確度...如果你always只使用這一台機器測量,那麼也不太需要太在意精確度這件事。

#3 目標胎壓設定與自動停止充氣:可以設定想要的胎壓值,設定好之後按下開關開始打氣,打到目標胎壓之後自動停止。這才是現代化的電動工具該有的表現啊!不過ASI500僅能幫你打氣,不會幫你漏氣;要漏氣還是要自己來才行。

#4 高、低壓充氣功能與:ASI500不僅可以以高壓模式,幫你的汽車、機車、單車輪胎、橡皮艇、籃球等打氣,同時也提供了獨立的低壓充氣孔來幫氣球、充氣床等軟性物品充氣;所以,下次幫同事慶生要吹氣球的時候,就讓ASI500代勞吧!

#5 吸/抽氣功能:ASI500除了可以用來打氣,同時也可以用來吸氣。吸氣的功能可以用于真空壓縮袋之類的東西啊!不過因為我沒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就快快跳過。

#6 緊緻的機體設計與附件收納:Black&Decker賦予了ASI500幾乎完美的設計,可將幾乎所有的附件(三個打氣頭)、兩條打氣管(一條高壓、一條低壓)、數公尺長的雪茄頭電源線,完美地與主機包含電池整合在一起。只要握著提把,便可以將這3.4公斤的機器帶著到處跑(可惜市電用的變壓器與電源線必須另外收納)。雖然在操作上,有一些令人困擾之處,不過整體而言依然表現傑出。

使用心得:

ASI500具有設定目標胎壓值自動停機的功能,所以在操作上會比較複雜,並不是把氣嘴接上,打開開關就會充氣;而必須要經過設定胎壓值的流程,才可使用高壓模式充氣。至於正確的充氣流程,請參考附屬的說明書,我這邊就不贅述了。

ASI500的最大充氣壓力為160PSI,絕對足夠應付一般使用的需求了,根據Amazon的使用者心得,打滿一只R16的輪胎到36PSI需要四分多鐘的時間;至於如果只是想補個2、3磅的壓力,十秒鐘內可以完成。不過在打完氣,要將氣嘴移開的時候,需要一些練習,來避免移除不順,結果又洩漏些許空氣出來的結果。

另外ASI500使用的應該只是一般的NiH電池,這種電池會有記憶效應,所以使用上應該要盡量將電池的電用盡之後,再進行充電。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大金冷氣FTXS系室內機風鼓清潔

不知道這算不算分離式冷氣室內機的通病?家裡主臥的大金冷氣室內機已經是連續第二年發生出風口風速,乎大乎小;冷度不足的問題了。

去年還打電話請人來維修,維修師父只看了一眼,就像禪宗開示般說了四句話:

「室內機太髒,該洗了!我們只負責維修,清洗請找廠商來做。」

受到了這四句箴言的啟示,我還特地打電話請當初的廠商來做清洗;而且為了配合廠商還把清洗的時間,從夏末延後到天已漸涼的秋末。最後一共花了七八千塊洗了兩台室內機、一台室外主機。

專業的來當然是不一樣,三兩下就把室內機拆了,還有高壓沖洗機,把散熱鰭片,裡裡外外洗得乾乾淨淨,開機後甚至還以為聞到了久違的清新空氣,而雀躍不已。

§請試用好景不常造句:去年秋天才花錢請人清洗乾淨的室內機,今年夏天還沒過完,老毛病又發生了,真是好景不常。

這次實在不想繳學費給廠商了,就上網找了些資料,打算自己清潔風鼓,看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網路上的教學很多主要目的是拆外殼,清冷排,順便清風鼓;老實說,我覺得那些步驟對我這種身分地位的人而言,實在是太難、太麻煩了。

我只想要清風鼓,可以不用拆外殼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而且跟特務歐寶一樣,只要簡單三步驟,就可以讓你輕鬆用抹布大致把風鼓清乾淨!而且藥到病除,風速乎快乎慢的問題也迎刃而解;雖然用抹布清風鼓,是不太可能清得多乾淨的(你也可以用白博士,配合噴霧器,只要解決污水橫流的問題,應該就可以清到跟專業的差不多的程度了。)

我的廢話已經夠多,就來看步驟說明吧!

步驟一:拆除垂直導風葉:

大金冷氣室內機應該都只有兩片,而且要拆都是從面對室內機的右側開始拆。只要用手指稍微將略有彈性的導風葉折彎,讓定位處與機體脫勾,在順勢向右就可將導風葉拆下。

步驟二:拆除出風口護網:

出風口護網是一組由五條水平硬鐵絲,與左右兩瓣固定器所組成;固定器上下各自有卡榫與機體固定;所以,就從下方的卡榫著手吧!用一支一字起子,利用槓桿原理,再略施巧勁,就可以讓下方卡榫脫離機體。

其實,拆到這邊基本上已經勉強可以清潔風鼓了,不過還有一個討厭的水平導風葉,這東西讓用抹布輕鬆清潔風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還需要步驟三。

步驟三:拆除水平導風葉

大金FTXS系的水平導風葉是手動的,所以要拆也很簡單;卡榫一共有五個,三個在後面,兩個在前面負責定位轉向。我們先拆三個後面的,這三個卡榫的形式都一樣,長得像下面這張圖:

只要用一字起子,抵住白色的卡榫頭,稍微用點力氣往外(往人的方向)撥,只要聽到卡的一聲,就知道卡榫已經鬆開了;請把這個步驟重複三次,就可以鬆開後方的三個卡榫。至於前方的那個更簡單,隨便弄就可以弄下來了。

把這三樣東西拆下來,就已經沒有什麼東西阻擋在我們與風鼓的中間了,請準備好抹布,兩手併用地清潔風鼓吧!

最後是比較一下使用前跟使用後吧!

看起來是沒乾淨多少,僅僅是把風鼓葉片前端清乾淨,但是葉面卻清不到;不過,僅僅如此,就足以解決風速乎快乎慢、冷房不力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