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Bilstein B8+H&R Sport Spring on my 05' Accord II

忍不住又寫了換避震之後的緒篇,因為覺得這套避震應該是我這兩年來最值得的敗家物件了。

因為換了避震之後,覺得開車變好玩了。最近這幾個週末,我都趁著晚上兩個小的都睡了之後,跟老婆說一聲,就開著車子跑出去玩了;這是我結婚之後從來不曾有過的行為。

這要從何講起呢?

我那懂車的同事跟我說,倍適登Bilstein的減震桶,有兩大特色;一個是倒叉式設計,一個是單桶式設計。以我個人粗淺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

倒叉式設計有助於減輕簧下負重底盤下負重,網路上的查到的資料中有人說,下負重與上負重的比率為1:20,也就是說減輕一公斤下負重等於減輕20公斤的上負重;所以許多人對於下負重的輕量化樂此不疲。所以,倒叉式減震桶、鍛造輕量化鋁圈、浮動式煞車碟盤、鋁合金下支臂才被性能狂視為斤斤計較的對象。

另外單桶式的設計比起一般複桶式的設計來得更為強調阻泥的反應速度,大意是說真的sports導向的減震桶都以單桶式設計為主,而複桶式設計的反應速度還是遜於單桶式一籌。不過複桶式設計當然還是保有比較好的舒適性。

呼~~理論的部分說完了,我也管不了那麼多,說真的有些美好的東西,要嘗試之前還真的要有些冒險的勇氣才行。

雖然換上倍適登B8之後付出的代價是彈跳稍微多了一些,但是這些顧慮隨著上班時開上台64線,隨著油門不斷加深,卻感覺不到之前那種漂浮不定的操控而煙消雲散了。

配合精準的定位,現在就算在快速道路上飆到150KM/H也不覺得恐怖,切換車道也一派穩定自在,這種操控的穩定性真的是原廠避震所難以企及的。

若是轉上山路,雖然側傾因為車重的關係還是難以消弭,不過過彎的極限也比之前高了許多,甚至會有一種自己是開著一部後驅跑車的錯覺,不過這種錯覺就會在發現推頭超過預期而趕忙採下煞車減速的狀況下而煙消雲散了。畢竟過彎的極限還是受到車重與驅動方式的限制,而無法藉著改進懸吊性能而完全解放。

這幾天看著網站上討論不同品牌車種間操控差異的討論,心裡覺得實在很可笑;原廠設定還有什麼好比較的。要買車還是要看一下此車種所對應改裝品的普及度,才是王道。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JVC 2010 春季DV新機 GZ-HM1 登場

大家千萬也不要忘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Sony,Canon與Panasonic之外,還有一家掌握高畫質影像錄製技術的日本公司,叫做JVC。還記得2007年3月推出的GZ-HD7,即以史上第一台實現原生1920X1080i格式記錄的家用機之名號而撼動市場;其造型威猛的遮光罩下隱藏著廣播級Fujinon 10倍光學變焦鏡頭,與厚重的身軀,在當年可是極品夯貨。

不過才僅僅兩年的時間,JVC幾乎已經完全丟失了家用機市場規格的領導地位了。在去年,面對不斷下滑的市佔率,竟然逆勢操作推出了至少12款的家用機搶市,其規格涵蓋了微型化的HD機種GC-FM1,造型特異強調真實千萬畫素照相功能的HD機GZ-X900,還有頂級旗艦GZ-HM400。看得出來JVC真的是間腦筋動得很快的公司

今年JVC面對牛肉出盡競爭白熱化的頂級家用機市場,自然不會如去年般坐視(09年旗艦HM400一直到夏季才推出),早早就推出了HM400的後繼機,並且賦予此機一個全新的單位數編號,以彰顯其不凡的地位,那就是GZ-HM1

從外觀規格來看,HM1承襲了HM400所有的設計與功能,包括操作感良好的大型變焦控制機構與光圈優先、快門優先、手動控制的大型調整按鈕。HM1最大的進化,就是採用了大尺寸1/2.3型裏面照射型CMOS,以期能改善低光度的噪訊。

另外一個值得特別說明的功能就是反向前置光學防手震機構,JVC領先其他競爭者在去年的HM400就已經應用了此設計,此設計的優點就是可以讓防手震的功效可以從廣角端一直延伸的望遠端,都可以發揮作用,當然此功能也延續到HM1身上。雖然類似的功能也已經出現在2010年的Sony與Canon上,不過顯然JVC還是具有領導規格的能力。

另外JVC一向對於結合高畫質的攝影能力與錄影規格於一身不遺餘力,在HM1上,一樣提供了可拍攝真實千萬畫素照片的功能。不過在一些使用者看得到的部分,例如LCD尺寸與解析度都已經落後Sony/Canon快兩個世代,真希望JVC可以在下一個頂級機型把這些東西補齊。

總而言之,我覺得雖然HM1已經努力解決低光度噪訊的問題了,但是嚴格來說這樣做也只不過跟上其他競爭對手的水準。目前看來,除了優異的使用操作介面之外,HM1並沒有讓我覺得驚豔之處,看來JVC重回一線當大哥的機會恐怕還要再等一等。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Canon 2010 春季DV新機 HF S21 登場

Canon記取了去年慘遭Sony XR/CX系列「滅了全家」的教訓,今年以HF S21捲土重來,雖然硬體規格僅有小幅加碼,但是搭載了舉世無雙的新功能,打算與Sony繼續在家用市場纏鬥。至於Canon的新機有沒有這本錢,還請各位耐住性子繼續看下去。



Canon的家用機在許多專業人士眼中一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優先順位,跟擅長產品區隔手法的Sony比起來,Canon的家用機還保有了許多手動調控的空間。並且在功能/性能的設計上,也特別著重基本性能的精進。

而今年最新的HF S21也延續了這樣的傳統,在功能規劃上也端出了原生24p記錄格式的大餅,以饗支持者。以往,原生24p格式只出現在業務機等級以上的專業機身上,家用小DV就算支援24p那也都只是以pulldown方式從60i的原始紀錄格式轉換而來的。Canon今年很豪氣地破格將此功能下放到家用機身上,讓HF S系列在記錄格式方面有了準專業機的水準,相信絕對可以吸引一些肖想專業機身,但口袋不深的使用者的搶進。

至於原生24p記錄格式對於一般使用者有什麼意義呢?那大概就是可以讓使用者滿足了拍電影的fu,24p格式的影片透過支援24p劇院模式的寬螢幕電視播放出來,那個感覺就是跟看電視不一樣,你會覺得畫面暗一點,色彩表現更自然一些。不過這些前提就是,你得有一台支援24p劇院模式播放的電視/投影機才感覺得到。若是拿到一般電視上或電腦上觀看,那還是又會被pulldown回60i或60p的格式播放。

除此之外,HF S21持續在防手震的補正功能上加碼,此次加入了讓廣角端到望遠端都看得到補正效果的Power IS。雖然光學性能還是維持著去年機種的43mm廣角10倍變焦的鏡頭,但是配上專屬的高性能廣角鏡,靠著Canon在光學上的專業,其廣角鏡的性能並不太需要擔心,需要擔心的只是口袋夠不夠深。

在HF S21的光學性能部分,還有一個一般人比較不會注意到的,那就是光圈的組成形式,已經從原本的(去年機種)四片式菱形形式,升級為六片式的圓形形式了。這部分雖然也是追隨Sony在去年的進化而來的升級,不過對於消費者而言,只要有進化,價錢不要增加,就是我們的福氣。當光圈組成越接近圓形,那麼在散景的拍攝上,便可以得到更為自然的光影成像。大部分的時間是感覺不到的,不過一旦當鏡頭拉近,景深便淺的時候就分得出差異了。

另外,在看得到的部分,Canon也沒有含糊,LCD方面也大幅進化採用了3.5吋的92萬像素解析度的螢幕,與Sony '10年新機平起平坐。不過可惜的是觀景窗的lcd解析度還是維持12.3萬像素,這就被Sony給比下去了。

不過原本HF S系列有的,在新機身上一樣找得到,所以Canon原本的hard-core本質並沒有被犧牲。總而言之,HF S21在應用的技術層次上比起Sony XR550/CX550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加上了人見人愛的92萬畫素的高解析lcd螢幕,整體戰鬥力爆表。今年的頂級家用DV的商戰確實很有看頭,XR/CX的廣角G Len與HF S21的原生24p都是我很想要的功能,老實說,如果非要我選邊站,我還真的會非常猶豫呢!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Sony 2010 春季DV新機XR550 CX550登場

去年春季Sony憑藉著先進的製程技術,讓XR520成為世界初採用裡面照射型CMOS的數位高畫質DV,配合強化防手震功能,把宿敵Canon的HF S10與Panasonic HS300/TM300等...3MOS機種打趴在地上。雖然Canon與Panasonic隨後都隨之推出強調低光度低噪訊與防手震效果的後繼機應戰,但是感覺市場態勢已經底定,'09年的家用數位高畫質DV市場,相信泰半被Sony的XR/CX 5X0系列所囊括。相信Sony的研發團隊,今年肯定可以領到不少獎金。

但隨著台北101已經不再是世界第一高樓般,不知道今年Sony又會推出什麼樣的後繼機種,繼續獨領風騷?Canon與Panasonic是否能夠記取去年的教訓,推出領導市場的家用DV,扭轉頹勢?想著想著,就收到國外傳回來的最新訊息了。

Sony 2010春季頂級DV的最新型號為XR550/CX550,在感光元件/拍攝格式/防手震功能方面,基本上都還是維持著昨年的勝利方程式:Exmor R裡面照射型CMOS/AVCHD/強化型防手震;但是除了感光元件與舊機型相同之外,Sony還下放了新的功能給記錄格式與防手震功能上。

記錄格式的部分,XR/CX550終於支援AVCHD high profile,也就是可以以最高24Mbps的碼率記錄1920x1080@60i的AVCHD格式影片。這個的意義是Sony終於想開了,讓最高畫質的部分可以與Canon/JVC平起平坐,也瞬間消弭了這兩家在影片記錄畫質上的優勢。

防手震功能的部分,除了讓XR補上原本CX520就有的3D方向防手震(上下/左右/傾斜)補正之外,又讓防手震功效能夠從望遠端到廣角端都能發揮作用。這只能說是廠商的擠牙膏策略,終於在這代新機上修成正果,讓我有點牙癢癢的感覺。

除此之外,新世代機種還有以下的幾項創舉喔!

Sony讓這次與他廠DV的決勝差異出現在鏡頭光學性能,Sony G Len雖然已經出現在舊機種上,但是今年特別強調廣角化,搭載了換算35mm為29.8-298mm(16:9)的十倍光學變焦鏡頭。這代表了Sony真的是佛心來的準備讓大家省下買廣角鏡的錢喔!雖然,代價是讓原本520系列的12倍光學變焦成為歷史,雖然一下子讓望遠端的焦距從516mm減少了一半到只剩298mm,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交換真的非常划算。

以一般手持拍攝的狀況而言,一般使用者對於廣角的需求遠遠大於望遠,這次Sony犧牲外加廣角鏡的銷售來成就消費者對於廣角的需求,這真的是太棒了。

還有LCD的部分,尺寸從之前的3.2吋增加到3.5吋,解析度依舊保留92萬像素;但是取消了原本位於LCD外側的變焦/錄影按鈕。另外觀景窗的LCD顯示也做了加強,從原本的12.3萬像素,增加到20.1萬像素。這代表的是Sony乘勝追擊,繼續在LCD上面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對消費者而言,當然是爽度持續增加到一個high啊!畢竟這東西是使用者完全可以看到的部分,在這部分持續加碼,絕對會讓購買者覺得物有所值。

另外透過機身的hdmi port直接輸出到電視上時,可以以1080p的格式輸出,這也是之前沒有的功能。還有!在儲存介面上,Sony也追隨DSLR,初次在DV上加入了支援SDHD卡,這表示Sony開始真的認真在追求市佔率而努力了,這樣雖然有失Sony的身份,不過對於消費者而言,這真的是個利多。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XR/CX550與昨年機種完全相同。但是既使如此,當我看到這些改變之後,我也有了想換機的衝動了。Sony真的蠻厲害的,我覺得今年搞不好還是繼續獨走的狀況。明天再來分析Canon HF S21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