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Sony 2009春季頂級 HandyCam HDR-XR520V分享總結

呼~~經過了將近兩個禮拜才走到這,老實說這種分享文寫起來還真不是普通的累;剛開始也許是一股想分享的衝動,到後來就覺得似乎有些後繼無力了(笑)。不過,總覺得不寫個總結交代一下入手的心情與心得,總會有種什麼事情還沒做完的感覺。另外,我也知道目前網路上能找的到的相關評測也不多;所以,就繼續寫下去讓讀者們見笑吧!

另外,要事先提出說明的部分是,我在入手XR520V之前,也僅使用過DVD803這款早已過時的機種;因此,很多時候我也僅能依據之前的操作經驗來進行分享。我沒有意圖,也沒有必要為Sony護航,或打擊其他廠牌機種。

先來說說這台XR520V讓我覺得(相較於DVD803)驚豔之處吧!
1)純淨乾淨的低光度場景畫面
2)3.2吋 92.1萬像素的LCD
3)HD FH與SP模式的畫質細膩度(我承認這有點廢話,拿HD比SD,結果還需要我說嗎?)
4)翻開LCD就開機的設定
5)從來機種10倍強的防手震機能:確實比DVD803強了很多很多,但是這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說要到如軌道車般的穩定,我覺得還是太誇張了些。

再來說說XR520V讓我覺得很好,但還不到讓我覺得驚豔的部分
1)240GB的硬碟容量:240GB對於一般的使用狀況而言,真的有些太多了;120GB也許是個比較折衷的方案。但是如果有天出國旅遊個十幾二十天,又不想帶電腦,也許240GB就用得到了。
2)GPS功能:最大的問題是室內收不到訊號時,GPS等於沒用;就算走到戶外,第一次重新定位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超乎我的想像的久,剛剛拿到手的時候,GPS久久定不到位,我還以為GPS壞了。其次硬碟中沒有內建台灣圖資,雖然影響爽度,但不影響實用度,因為我還沒想出來我為什麼需要在DV上瀏覽地圖定位......
3)自動對焦、曝光與白平衡:比起DVD803強了數倍,但還是會發生讓我皺眉頭的時候,不過機會不多,若發生這樣的情形還有手動模式可以補救,不過操作起來確實還不是很方便直覺。所以會覺得,要是能在更聰明更精準一點就好了的。

最後說說XR520V不見得比DVD803差,但是會讓我覺得錢有點花得不值得之處
1)低光度場景的色偏或色溫:雖然在低光度場景的噪訊抑制上XR520V表現很出色,但是色彩不飽和的狀況還是很明顯,我不甚滿意
2)靜止畫品質:畫質還是偏軟,而且欠缺手動調整機能,不過還勉強在堪用的範圍之內。但是裝上濾鏡或保護鏡之後竟無法使用內建閃燈這點,讓我覺得很匪夷所思,難道Sony這麼想幫使用者省下買保護鏡的錢嗎?

該講的大致都講了,若有想到其他的容我後續再補充。

對於一個HD,特別是AVCHD影片格式的新手,其實是有很多東西是我還需要去學習的;例如說,最高16Mbps的碼率到底夠不夠?老實說,我現在覺得非常夠了,再高我的電腦也吃不下來。但是這東西沒有一個絕對,也許過個一兩年,我的胃口又被養大了。就像XR520V欠缺的60P或24P模式機能,現階段這兩樣模式對我的誘因實在不大,因為我的電視既不支援1080P也不支援24P電影模式,所以這兩樣東西對我而言等於無用,但同樣也許過個兩年等我換了個電視,這又是另外一番新的需求了。

另外我想說的是,對於3C產品我一直抱持著:「不好用的功能,我也不會去用;但是對於我在意的功能,就要一次到位」這樣的想法。我之前繳過太多學費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頭,因此我寧可選擇一個在本質上最能符合我的需求的頂級產品來購買而不是因為價格考量而退求其次。以這樣的標準,XR520V確實讓我有種沒有後悔的感覺,也許體積大了些,重量重了些。但是這對我而言還不算困擾,因為我也時常抓了XR520V什麼也不帶的出門,就讓它掛在頸前(我還有DVD803附贈的背帶可用啊!)到處晃、到處拍;240GB的硬碟與FH100的電池讓我也不需要擔心什麼續航力的問題。

這樣講起來好像XR520V就是我的宿命般注定會購買的產品?!其實也未必,Canon HF S10其實在我使用XR520V的這三個禮拜一直不斷的出現在我腦海...我真的很想,如果有機會能夠讓我拿到HF S10使用個兩個禮拜,我會覺得更自在。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原本在我考慮之列的Canon SX1或Panasonic GH1都在我這三個禮拜與XR520V的相處之後消失於無形了。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Sony 2009春季頂級 HandyCam HDR-XR520V錄影實拍篇

2009/3/28 新增將HD FH模式的夜拍影片採用三種方式降轉為MPEG-2 SD畫質影片比較
2009/3/27 新增DVD803 HQ模式 VS. XR520V SD HQ比較與夜間實拍影片比較。

接續著前面的幾篇文章入手經驗分享配件外觀靜止畫實拍之後,接下來就要介紹XR520V的錄影實拍成果了。

先來看看XR520V的動畫錄影規格:
有效畫素數(pixels):415M(16:9), 311M(4:3)
光學變焦:12X
最大光圈:F1.8~3.4
變焦範圍:f43mm~516mm(16:9), f52mm~624mm(4:3)
最低照度:標準時11lu(快門速度1/60),低照度模式3lu(快門速度1/30)
記錄媒體:500GB240GB 1.8"硬碟+MS PRO(-HG) DUO
記錄模式:
- HD FH 1920X1080 60i 16Mbps AVC
- HD HQ 1440X1080 60i 9Mbps AVC
- HD SP 1440X1080 60i 7Mbps AVC
- HD LP 1440X1080 60i 5Mbps AVC
- SD HQ 720X480 60i 9Mbps MPEG-2
- SD SP 720X480 60i 6Mbps MPEG-2
- SD LP 720X480 60i 3Mbps MPEG-2
大致介紹如此,趕快進入實拍分享吧!

先來HD FH模式,戶外手持攝影,薄雲,全自動設置,無任何手動調整。這是一段小C從遠方跑向我的場景,在跑向我的同時縮短焦距。

按右鍵下載 size:17MB


再來一個HD FH模式,半戶外手持,薄雲,全自動設置,無任何手動調整。這段影片是小C背對戶外唱歌跳舞的場景。

按右鍵下載 size:15MB


這是HD SP模式,室內手持(中央吊燈高2.5M開三盞23W省電燈泡),全自動設置。這段影片是拍小C在沙發上移動的畫面

按右鍵下載 size:12MB


這是HD HQ模式,戶外手持,晴天,全自動設置,這是一段拍攝樹頭上的櫻花迎風搖曳的場景。

按右鍵下載 size:18MB


2009/3/27新增分享DVD803 HQ模式與XR520V SD HQ模式的對照比較:

先來DVD803 HQ 9Mbps室內腳架拍攝,全自動模式。size:32MB 按右鍵另存


這是XR520V SD HQ 9Mbps室內腳架拍攝,全自動模式。size:44MB 按右鍵另存


此處以及下面由DVD803與XR520V所錄製的MPEG-2影片都是由Sony PMB從DV直接匯出的,沒有經過任何後製,或其他轉檔軟體。說實話,撇開在自動白平衡模式下,DVD803明顯失準的的情況不說,在室內燈光充足(三盞27W省電燈泡,天花板高2.5M)的情況下,DVD803的畫質並不會比XR520V要差,我覺得還旗鼓相當呢!

再來是夜間暗處實拍分享,一樣有DVD803 HQ作為對照組:

DVD803 HQ 手持,全自動拍攝 size:11MB MPEG-2,按右鍵另存
XR520V SD HQ 手持全自動拍攝 size:11MB MPEG-2,按右鍵另存
XR520V HD FH 手持全自動拍攝 size:16MB AVC,按右鍵另存,我另外將此HD FH的AVC影片轉為MPEG-2放上來讓大家比較一下。
第一支,使用Sony PMB內建轉檔功能所轉出的MPEG-2 9Mbps按右鍵另存新檔
第二支,使用Sony Vegas 8 Pro所轉出的MPEG-2 9.8Mbps按右鍵另存新檔
第三支,使用TMPGEnc 4.0所轉出的MPEG-2 12Mbps按右鍵另存新檔

[2009/4/2新增]小C室內片段,轉檔為AVC MP4 1280X720,VBR最大4M,上傳至Toutube


先比較兩支SD畫質的影片,雖然DVD803明顯的在噪訊抑制上表現很差,但是其實我覺得DVD803反而保留了比較多的細節(是真的!),仔細看畫面下方偏左的欄杆,DVD803確實比較清楚呢!不過在HD FD模式下,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在夜間實拍影片中,色溫的演繹上DVD803其實是與XR520V的HD FD模式是比較接近的,反而是XR520V的SD HQ模式反而比較偏紅。

這樣少的分享應該是不夠的,給我一些時間我會持續上傳更長的試拍影片上來的;先趕快進入心得吧!先說低光度噪訊吧!與DVD803比起來,XR520V的表現確實有讓我有一種這是兩個完全不同世代產品的滿足感;不過這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在光線不很充足的環境下,XR520V的噪訊在電腦上播放時還是有點明顯,而且色彩的飽和度明顯的與在3.2吋92.1萬像素的LCD上看到的不一樣。

至於到底比SR11/SR12進步多少,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只能說我很激賞XR520V的暗處噪訊的表現,但是還沒有到讓我驚訝的程度。

再來是自動白平衡與曝光!我為何如此重視自動白平衡?除了我是個懶惰的人之外,其實很多時候拍攝時會在不同光源的環境下移動,所以我會覺得自動白平衡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至於XR520V的表現我覺得還算OK,在複雜光源或光度不足的情況下,當然還是會不準,但是還不到很不準的地步,而且至少不會亂跳。至於自動曝光也是類似,反應速度也還算OK,而且也不會亂跳。XR520V在這兩個項目算是勉強及格嘍!

還有自動對焦能力!這部分我就覺得雖然比DVD803快,但是其實還是有點頓頓的,但還不至於會迷焦,當然這種狀況只出現在光度不足或攝影主體在快速移動的情形下;一般使用上比較感覺不出來,XR520V的AF能力,我覺得確實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整體使用上是OK的啦!

最後就是最重要的畫質了!大致說來,XR520V的畫質讓我非常滿意,不論是FH 16M與HQ 9M在我家的JVC-37X977 解析度1366X768的電視看上都很OK!當然高碼流的優勢在動態場景上確實也會凸顯出來,但是差異我可以接受。至於我對於SP 7M模式的接受度就不是那麼OK了,會讓我覺得拿XR520V錄製SP模式實在可惜了它的能耐。不過在電腦螢幕(Dell 2408WFP)上播放時,HQ 1440X1080的解析度就明顯的不能跟FH的1920X1080解析度相比,不論是用軟體播放或直接DV輸出播放都是如此。

另外關於畫質還要補充一點,就是我覺得雖然用上了所謂高階機種專屬的Sony G Len,但是確實感覺得出來,特別是在廣角端,畫面四周的解析度明顯的不如畫面中央;以DSLR的交換鏡頭來比喻,這個用在XR520V上的G Len大概還是屬於低價kit鏡的範疇。可以想像如果再接上廣角鏡,其畫面四周畫質的低落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另外補充一點,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把焦距拉長一些,就可以輕鬆拍出淺景深的畫面,這時候六片式光圈就發揮它的威力了,確實是還蠻迷人的;不過,請不要拿它去跟可用交換鏡頭的5D2比,那完全是不同層次的東西。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Sony 2009春季最新頂級 HandyCam HDR-XR520V靜止畫實拍分享篇

看完了前面的入手經驗分享配件外觀之後,接下來就是靜止畫攝影的實拍分享了。

先看看XR520V的靜止畫攝影規格:
有效畫素數(pixels):4.5M(16:9), 6.0M(4:3)
最大可紀錄畫素數(pixels):12M(補差點)
光學變焦:12X
變焦範圍:41mm~492mm(16:9), 38mm~456mm(4:3)
最大光圈值:f1.8~f3.4
快門速度:1/8~1/1,000 秒
微笑快門:此模式開啟時,會再錄影途中辨識微笑中的人臉,自動擷取笑得最開的瞬間的畫面為圖片。
六片式光圈:這可是消費型DV業界之首創,這東西要說明起來有點困難,不過大意就是說XR520V不論就錄影或攝影其「散景」會更為自然與美麗。散景就是所謂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模糊的那個部分」,這模糊的部分跟光圈葉片的組成形式有很大的關係,用越多片葉片組成越接近圓形的光圈形狀,其所產生出來的散景越為自然與美麗(理論上如此)。

看到這樣的規格,想當然爾其實可以不用對XR520V的攝影素質有太多期待,拿目前市面上任何一台消費型DC都比XR520V要強;不過,畢竟這是一台DV,攝影功能只要過得去就好。不過拿Sanyo 2009年新出的任何一台DV來比較,XR520V這樣的規格說實在是有點不及格,也難怪Sanyo會打出「一台抵兩台」這樣的口號來促銷他們的DV了(拿Sanyo DMX-CG10來說,攝影有效畫素數高達10M;不過如果要跟逐漸跨過界的可錄Full-HD影片的類單眼比攝影素質,相信CG10還是差得遠哩,誠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接下來介紹靜止畫攝影模式可調項目:
影像大小:12M(4:3),9.0M(16:9),6.2M(4:3),1.9M(4:3),VGA0.3M(4:3)
重點測光/對焦:自動或手動(在LCD上點選)
特寫:這功能挺令人無言的,此模式為開的時候,會自動調整焦距為最大,如果一旦手動調整焦距,此功能就自動關閉...
曝光:自動或手動(在調整桿上移動)
對焦:自動或手動
自動曝光變換:
白平衡切換:
場景選擇:自動、夜晚、夜間人像、日出和日落、焰火、風景、人像、聚光燈、海灘、雪景
白平衡:自動、室外、室內、單鍵結合
介紹完畢......所以如果你期待在HDV上找到中高階DC靜止畫拍攝的手動調整功能,我想XR520V絕對會讓你失望的,選Sanyo或Canon的機種吧!接下來就來看看實拍照吧!

12M 4:3模式

1:1裁切

EXIF資訊

12M 4:3模式

原圖裁切

EXIF資訊

8M 16:9錄影中途攝影模式

原圖裁切

EXIF資訊

12M 4:3模式

原圖裁切

EXIF資訊

結論,影像真的是有點軟,不過縮圖之後還是在可用的範圍之內,當然相對於DVD803的拍照品質,XR520V的拍照素質已經脫離了所謂僅能「應急」的範疇了。而且錄影途中可以無限制地按下快門擷取圖像,只不過實拍上,錄影時攝影,每一張圖大約要五秒鐘的存取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是無法再按下快門拍照的。

另外微笑快門這東西,我個人實際使用上感覺這東西的噱頭程度大於實用程度,在室內拍攝時,因為光線不夠,擷取出來的圖片都是糊的;就算在室外拍攝時,也因為目標物(應該都是人啦!我不知道XR520V能不能捕捉狗微笑的瞬間...)不斷的在移動而同樣造成影像模糊。

手動調整機能的欠缺應該是Sony區隔一般消費性DC與DV的策略性作法,畢竟目前Sony在這兩個領域都算具有領導地位,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是很清楚為何既使用上了算是高規格的CMOS,其攝影性能還是僅能比堪用多一點?也許有一些技術性的原因可以解釋。但是看到目前越來越多高階DC或類單眼甚至DSLR都撈過界來提供HD以上畫質的錄影機能,同時可以拍攝品質相當高的靜止畫影像;XR520V雖然還是保有錄影易用度的優勢,但是就靜止畫quality而言,XR520V顯然還不是很能撈過界取代數位相機啊~~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Sony 2009春季最新頂級 HandyCam HDR-XR520V配件外觀篇

接續著上一篇「Sony 2009春季最新頂級DVCAM HDR-XR520V入手」的購入歷程分享與分析之後,今天就要來看看XR520V的實機與使用分享了(天哪!花了一個禮拜終於進入重點了。)

先來看看包裝外盒
最最最新的XR520V

購入配件一覽(3/16購入時現金價NTD40500)

SP3165203
  • XR520V主機一台

  • 變壓器與電源線一組

  • 色差與AV端子線各一組

  • USB傳輸線一條

  • Sony原廠NP-FH60電池一顆

  • Sony HandyCam軟體安裝與使用說明光碟一枚(僅支援Windows XP/Vista 32位元版,64位元版請上網下載)

  • 遙控器一個

  • 英文/西班牙文說明書一本

  • 英/西/法文GPS使用手冊一本

  • 水貨商附贈的SR11/12中文說明書影印版一本


我又另外購入了
  • Sony原廠NP-FH100大電池

  • Kenko 37mm UV鏡(其實原廠不建議使用保護鏡,因為使用保護鏡時無法使用內置閃燈)

  • HDMI線 baby-male

  • Sony原廠AC-PQV10 P系列快速座充(可插入兩顆電池,H系列可用)


來看看外觀吧!
3.2" 16:9 LCD screen 920K pixel
據說XR520V的外觀完全承襲前代機種SR11/SR12而來,雖然骨子裡是幾乎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想當然這是人機介面設計的主要訴求:減少學習障礙。不過對於我這種直接從前前前前代機種的用戶而言,這沒差啦!只要是好設計都行。

這樣的介面有幾個東西特別吸引我的注意:
  • 取消了外置的電源啟動按鈕或旋扭,改以LCD螢幕或觀景窗的開闔動作來控制:我很激賞這樣的設計,把原本需要兩個動作的開機,簡化為一個步驟,使用上更為直覺;其實Sony還是保留了開關機按鈕,不過改在LCD內側的機體上,一個最不起眼的位置,目的是保留了LCD開啟時仍然可以手動關機的選擇。

  • 3.2吋 總畫素數92.1萬的觸控式LCD螢幕:與業務用機不同,LCD螢幕是家用型DV的靈魂之窗;以個人經驗而言,除非電量不足,不然我鮮少使用觀景窗(當然家用機的觀景窗太小也是原因)。而Sony這次用上了小尺寸LCD的最高檔規格(同樣出現在Sony a700與Nikon D300等高階DSLR上),實際使用上只有一個「讚!」字可以形容;畫質極其細膩、色彩非常飽和,若在戶外調高亮度也足敷使用。以實際使用經驗而言,LCD用上這麼高的解析度也只是錦上添花,重要的是顏色顯示要正確,不過看到這麼鮮豔美麗的畫面,也實在會有令人愛不釋手的感覺。

  • 手動微調旋鈕:這應該是繼承前代機種而來的功能,這東西可以手動調整焦距、曝光與白平衡模式切換,這對我而言也算新鮮,操作的手感很不錯,只不過似乎調整的行程有點長,尺寸也很小,實際使用上其實不像DSLR交換鏡頭般來得順手。


最後來一張XR520V與DVD803的合照吧!
XR520V Vs. DVD803



相關文章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Sony 2009春季最新頂級HandyCam HDR-XR520V入手經驗分享

Sony HDR-XR520V

最近女兒小C進入了語言爆發期,會開始進行一些出人意表的會話練習,以後想聽她用火星文唱歌的機會恐怕越來越少了;於是得好好記錄她現在的言行舉止才行。而最近一次用DV(Sony的DVD803)記錄她是在某餐廳裡:


此影片當時是在餐廳錄的,光線並不算是太暗,但是很明顯的DVD803還是無法在這光度下勝任愉快,畫面中的噪訊與色偏非常非常嚴重。當然,DVD803是一台已經是四年前的機種了,因此我絲毫不怪罪陪了我四年的DVD803,也許,正是到了該換機的時候。

所以就鎖定了高畫質 Full HD攝錄放影機作為DVD803的後繼機種;其實,我開始研究蒐集相關的資訊已經很久了,又基於我累積了四年DVD803的拍攝經驗,我歸納出以下幾個面向,作為採購時最重要的依據:

1st Priority 在低照度光源的場景中,要有良好了噪訊抑制表現:對於家用機型,在室內拍小孩的時間絕對比在戶外來得多。在這樣的狀況下,既使為了抹除噪訊而必須犧牲畫質細膩度,對我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nd Priority 採用硬碟作為主要的儲存介面:DVD803採用8cm的DVD-R作為儲存介面,一片光碟只能存21分鐘的HP影片;老實說,我覺得這真的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我為了這件事情瘋狂了四年之後,接下來想的當然是如何擺脫這瘋狂的錄影人生。
3rd Priority 要有還過得去的照相品質:總是有很多時候你帶DV的時候,身邊沒有DSLR,也總是會有拍照的時候,當這個時候來的時候,你就會希望你的DV的拍照品質不要太差。
4rd Priority 準確的自動白平衡設定:正確的白平衡是讓一部影片看起來有真實感與質感的重要因素;你可曾看過一部白平衡完全不正確的電視節目?電影可能為了特效而採用特殊的濾鏡或底片來達到某些渲染的意圖,但是這跟白平衡失準完全不相同。
5th Priority 較低的後製硬體門檻:目前流行的AVCHD的編碼其實非常複雜,除非用上極高檔的硬體規格不然後製起來都會不太順,所以我還是比較偏愛MPEG2的編碼,不管是要剪要播只要硬體還過得去,應該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MPEG2真的快要被消費市場淘汰了,唉~~~只能說這都是商人們的陰謀,環環相扣就是要從你的口袋裡掏出錢來。

接下來就要說我考慮過機型的優缺點了...日本家電廠商多半在春秋兩季推出新的DV產品,今年最新各廠的第一線戰鬥機種其實我都曾經考慮過,在此條列如下:

Canon HF S10

也是我購買意願清單中的最高順位機種之一,推出時是被視為是與Sony XR520V打對抬的最頂級機種。主打大尺寸CMOS(比XR520V還大)、最高畫質達到24M AVCHD格式(已經是頂天了)、內藏32GB快閃記憶體、強化自動對焦能力與最大有效靜止畫畫素8M等功能...剛推出時的定價,甚至比XR520V還要多出個一萬日圓。不論在業務用或家用型HDV/DV,Canon與Sony都算是棋逢敵手的競爭者,每次新品推出都會被擺在同一個標準下檢視,所以這款HF S10當然也在我的考慮清單之內。

只不過根據小寺信良在AV Watch的評測,在低光度噪訊抑制的表現上,XR520V似乎擊敗打敗了HF S10,而且在靜止畫色彩正確性的表現上,也不如XR520V;因此,雖然HF S10相較於XR520V有更多的手動設定的彈性,但是在我care的主要領域落敗,也實在不算非戰之罪。

Sanyo DMX-HD2000

三洋電機的DV一向是以所謂的輕便手持作為主要的訴求,以區隔如Sony、Canon與Panasonic等競爭對手。但是三洋電機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在於造型機構設計,而是在於將突破業界的最高錄/攝影規格與輕便造型合而為一。以HD2000來說,這台是第一款家用型HDV實現所謂1080P錄畫的幾種(1080P表示是以1920X1080的尺寸以每秒60個畫格的規格錄製),其他所有機種都還停留在最大1080i(以1920X1080以每秒30格畫格的規格錄製)。另外其內建的CMOS尺寸也是目前業界最大的,還可以以最大24M的bit rates進行錄影,以及高速錄影模式。

其實以規格來說,這台機器真的算是目前業界最強機種了,而且在台灣公司貨的售價也相當便宜與合理;只不過以實拍來說,效果還是略遜於HF S10與XR520V,這實在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雖然我也覺得輕量化、易攜帶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但是畫質畢竟還是我最主要考慮的重點。

JVC GZ-HD320
我其實一直對JVC的影音產品抱持著相當的好感,畢竟能在Sony、Canon、Panasonic等強敵環伺下的環境下生存,確實需要一些特別的手段與優勢。之前JVC推出的HD40、HD7其實就相當吸引我,特別是支援雙壓縮格式(AVCHD+MPEG2)的貼心功能,讓當時電腦硬體規格還不是那麼高檔的我,簡直差點就乖乖掏錢出來買單了。只不過剛從3CCD轉換到CMOS的JVC,似乎對於如何掌握提高低光度的攝影品質有所迷失;最終在日本本地的銷售也跌了一跤,遠遜於其前代機種,所以我也就沒有真的下手了。HD320應該是HD40簡化MPEG2格式的版本,並且提高了最大流量達24M,不過畢竟在有效畫素數上的競爭明顯落後於對手,而且目前顯然處於主流規格的追隨者的角色了;就算我家的LCD TV是JVC的,而且也滿意得不得了,但是也實在無法說服我掏出錢來買HD320。

另外一個不能不提的可敬的對手則是Panasonic,就如同在DC領域般在這兩年來進步神速,在家用HDV的領域也是如此,雖然還是依靠著目前有點失去主流地位的3MOS技術,不過似乎在畫質方面也取得了一致的好評而已經擊潰了JVC與Sanyo的防線。不過,我個人對於Panasonic的期待還是停留在白物家電的巨人,如同Hitachi,在3C領域其實應該還是個參與者,而非強力的競爭者(雖然在業務用機的領域,Sony、Canon與Panasonic可算是三足頂立的競爭者)。

至於我買的XR520V,最主要則是在CMOS的製作技術上疑似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採用所謂「裏面照射型」CMOS,據說可以讓光線的折損到最小,反映在畫質上則是降低了低光度場景的噪訊程度。另外,大幅增加手震補償的範圍,可以拍出比以往更為穩定的影像,這也大幅增加了手持拍攝的影片可視性。還有世界首創的GPS定位功能,雖然我其實不太期待這東西的出現,也不覺得這東西有什麼必要之處,不過確實感覺到Sony對於開創領導性地位的努力。

簡而言之,相對於其他廠牌的2009最新機種,我在XR520V上看到了大塊牛肉。相較於前代的SR12/11,XR520V在規格上的進步幅度是相當巨大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前代機種規格太過於乏味與不長進了),以往的機種有點類似於將原本適用於DVD畫質的硬體規格放大到極限;而XR520V有點類似一舉跨越了舊機種的門檻,而要為HDV開創一個全新的規格領域般的努力,(雖然實際上,有些地方似乎不是很符合我的期待就是了,Sony確實非常會做行銷)。

接下來要借用Impress AV Watch的網站整理的2009年春季銷售DV的一覽表以及在同一網站刊載的小寺信良的XR520V與HF S10的評測上篇小寺信良的XR520V與HF S10的評測下篇來讓大家瞭解為何我會選擇XR520V了。

當然上面列出的方式比較不利於Panasonic HS300,畢竟HS300也是所謂的頂上機型,不過當Sanyo、Sony、Canon與JVC都一致採用了單一CMOS,我也不是很敢賭下去說HS300會是我最終的歸宿;雖然在kakaku.com的銷售排行HS300已經蟬聯了好幾週的冠軍了。

我承認我上面講得不清不處,有避重就輕之嫌,這樣講似乎有點私心偏袒Sony的意味,不過主要的原因還是Sony在各方面的平衡性算是比較符合我的需求,例如低光度的噪訊,就連小寺都說了XR520V的表現遠遠超過其它機種了,這句話真的是正中下懷,我也只能乖乖掏錢出來買單了。

接下來就要為各位介紹XR520V的配件與外觀了!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3月7日的日常

今天禮拜六,前晚我一如往常的晚睡;早上,也蒙老婆厚愛,得以享有晚起的特權,心滿意足。到了十點半,小C跑進房間,操著外星口音,喊著「起床、起床」;我睜開眼睛,半支起身子,想說先哄騙她出去,然後再倒回去睡。然後,看著小C跑出房間,心想今天怎麼這麼好騙,正準備躺回去睡的時候,小C竟拿著我披在客廳椅上的襯衫跑回來給我。

那個當下,我其實真是又驚又喜;以前她會爬到床上,拿起我放在床頭的眼鏡,堅持要我戴上。今早,天氣很冷,可是她又怎麼會知道要去拿襯衫給我穿上呢?原來,兩歲的小孩懂得的事情其實真的比我想像得要多。

下禮拜一要去Seoul出差,看了氣象預報,Seoul的氣溫將會在10度以下;所以,便打算趁今天晚上去淡水學府路買件羽絨外套。晚上去了,但是帶回來的不只是羽絨外套,還多了不少東西。

今天主要的目標,羽絨外套,NT3300
羽絨外套

順便買了,牛仔褲一條,NT3100
新買的牛仔褲

外套一件,NT3300
G2000的外套

不過,不能不提的是,老婆盡力幫我把胳肢窩脫線的舊外套縫好了,NT...無價。
老婆幫忙縫的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還能撐多久?

在這家台灣最大的網路公司也已經四年了,除了剛進去的那一年之外,後來的幾年公司整體的業務/業績,或許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或許是受到競爭者的強力挑戰,都呈現停滯或衰退的情況。所以這幾年來,我所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re-org大概也有了三、四次了吧!但是都沒有這次來得慘烈與痛苦。

我在今年初的組織調整中被分派到負責亞洲區PM的角色,同時我的report-line也改到國外去了。除此之外,也承接了一些原本不屬於我的服務,並且要負責所有我手上的服務在台灣、香港與韓國的開發與拓展的工作。原本一些我的同事,則是留在所謂的地區單位,作為地區性的PM,作為類似我這種亞洲區PM的地區對口。

其實當初在做工作分配的時候,我們並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都僅有接受分派的份。當org chart公布的時候,有一些不明就裡的同事還跑來跟我說恭喜高昇。那個時候只覺得,這有什麼好恭喜的,錢又沒有變得比較多。現在,就會覺得,恭喜個屁,這真的是惡夢一場(而且這個夢還沒有做完)。

新工作是從二月開始的,才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就已經覺得快不行了。跟以前比較,領同樣的錢,手上同樣接很多服務,差別在於,現在我手頭上接的服務,全部都在走都有事情要做、都有人要去聯絡、都有東西要去追要去橋;而且接觸的對象包括了香港、韓國與台灣。

其實,原本我都覺得還OK,勉強活得下去。一直到今天,我中午寄出了weekly report給我的老闆,下午我老闆就回了一封信,列了八九樣事情(都是非常瑣碎的事情,例如:什麼時候聯絡香港的PM確定某服務的上線需求...,當然也都是我之前提過說要去做的事情)要我對於這些事情的ETA(Estimiated Time of Arrival)。

我看到之後真的一肚子火燒上來,燒到頭髮去了。我不是整天在打混,我是整天在忙!當然,我還是很有禮貌的,立刻把每樣事情的ETA與我的作法回了給他;然後我覺得我受夠了。

我老闆的信,其實只是導火線。這一肚子火的原因其實是我對於re-org之後,新職務架構所衍生的所有不合我工作慣性與奇怪的合作模式的一個反撲。自從我接任新職務之後,開始接觸職務上所要求的工作之後,我不斷的在質疑、在思考我所做的事情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我的工作理論上是co-ordinator,但是實際上又不是如此,新的架構下,我不只要去聯繫,我還要負責執行,確保某件事情真的可以發生;在台灣,這可能還好辦,可是我還要處理香港與韓國,我沒有辦法完全取代原本該地區PM該去做的事情。但是,問題來了,這些事情在香港與韓國根本沒有該負責的PM,所以我得花另外一些力氣先請香港與韓國找出可以負責去聯繫或真的去執行的人,然後分別跟這些人去溝通要做些什麼事情。但是問題是,各地區人就是這麼多,大家手頭上都有很多事情,我根本無法掌握與控制這些人對於我所負責的專案的priority,他們的priority還是由地區的主管負責決定的。為什麼我知道得那麼清楚,因為我之前就接了很多所謂的亞洲區PM交帶下來的專案。

除此之外,其實很多的聯繫、溝通與執行,都不是順暢的,甚至是會讓人生氣的;每個部門都有他們的priority,我的high priority也許是別人的low priority;我的low priority也許是我老闆的high priority(其實對我老闆而言,所有的事情都是high priority)。總歸而言,我在公司四年來所生的氣,都沒有這一個多月來得多。

下個禮拜,我要去韓國出差,是我在這家公司的第二次出差。我非常非常的非常不想去,不想去到了一個極點,但是我還是得去;之後我老闆還要帶著印度工程師來台灣,我要負責安排會議,但是我壓根不覺得那些人有來台灣的必要,我在台灣的同事也是。但是我還是要想辦法說服他們為什麼要開這些會,討論一些大家都不知道要討論什麼的問題。

所以,我想我快撐不住了。

我今天已經在上104了......

我想我該再給這家公司一些時間,或是給我自己一些時間,畢竟我還有老婆小孩要養......

要撐,當然是沒問題,只要心態「正確」就行。但是這樣的「正確」又能撐多久呢?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松下/大金 日本機種新登場

今早買早餐時瞄了一眼報紙,有兩張很熟悉的圖片吸引了我;一張是台灣松下09年春季新推出的除濕輪除濕機,一張是大金推出的Clear Force四合一除加濕清淨機。

先說台灣松下的那台F-YZD10W http://pmst.panasonic.com.tw/frontend/product/PSPCcontent.aspx?id=978 ,這台應該就是完完全全是日規的F-YZD100除濕機了http://ctlg.panasonic.jp/product/info.do?pg=04&hb=F-YZD100 。

經過多年之後,台灣松下終於正式引進日本熱賣的除濕輪機種F-YZ$100系列了,算算日本今年已經出到F-YZE100第五代了 http://ctlg.panasonic.jp/product/info.do?pg=04&hb=F-YZE100 ,才引進前代機種來台販售。我發現這好像是許多日系電器廠商慣用的手法,其實也沒啥好抱怨的。

我目前手頭上有一台F-YZC60,用了一年多了,優點是進行弱除濕時,真的非常安靜,晚上放在臥室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問題是弱除濕的除濕力還真弱;若是使用標準模式,那個風切聲就有點惱人了。然後,除濕能力也不怎麼強,不過畢竟人家YZC60標榜的日除濕能力才7L,就不強求了。

因為很輕,所以可以到處搬來搬去的,我個人覺得特別適合那些常在浴室晾衣服的小套房用戶;目前我個人都用來吹洗完澡後的浴室,大概吹兩三個小時就全乾了。當然台灣引進的機種除濕能力更高,所以應該更符合台灣潮濕的環境。

另外再說說台灣大金工業出的Clear Force,目前這東西我只看到新聞披露,沒有線上型錄;但看新聞 http://tw.tech.yahoo.com/article/id/20090226002.html 的說明,應該就是日規型號MCZ65J的除加濕空清機了。

這型號我去年有特別撰文介紹過,在日本製造除加濕空清機的廠商也不過只有日立與大金,生產這種高精密度的緊緻型機種需要相當的研發與設計功力;而且大金的MCZ65J也算是二代機種了,比起日立的機種,在加濕方式上更為精進(大金採用的是世代較新的加濕輪,日立則是傳統的定置式加濕網)。如今大金引進台灣銷售,我個人覺得算是相當有誠意與魄力的作法。

當然以台灣大金的定價原則,這台「一拳四得」的機種的售價,相信也是極為高檔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