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一個雨要下不下但是終究還是下了雨的禮拜五,大約7:45pm下了班載著同住在竹圍的同事(是女的沒錯,但絕無任何不軌,當然也有跟老婆報備)從南港返家。我的習慣是走環東接堤頂,然後轉舊宗路上中山高汐五高架,然後從五股交流道下去,走一小段五股新五路二段右轉中興路,再上台64線然後下五股一匝道。
台64線五股一匝道下去遇到的第一個紅綠燈,就是疏洪北路與凌雲路一段的交叉口
經過此紅綠燈時大約是晚上8點18分,因為我的方向是綠燈,所以繼續往前開,然後轉往防汛道路避開下一個疏洪北路與洲后路的紅綠燈(因為通常會等很久)。沿著防汛道路兜了一小圈之後,在接回疏洪北路的地方遇到了等紅燈的車流,所以我放慢車速,準備右轉。而下面這個影片的截圖,就是我車上的紀錄器所拍到的......
肉眼親身所見的細節,其實完全不是影片可以記錄下來的。
爆發一瞬間影片只記錄到一整片白光,但是實際上那是由各式各樣不知其數的高空煙火瞬間從地面往空中爆發所組成的,我不清楚是爆炸了幾次(有近距離目擊者說是兩次),我只知道當大量的煙火火花還在空中往上竄升的時候,巨大的爆炸聲響,伴隨著爆震波就緊接著襲來。
我到現在還可以很清楚的回憶當爆震波的空氣撞上我的身體、我的臉的感覺。我這輩子到現在只有兩次被爆震波襲擊的經驗,一次是昨天,另外一次是高中時參加救國團湖口戰鬥營,近距離(其實也在安全距離外)參觀M48戰車打靶的經驗。
等塵埃落定後幾秒鐘我才稍微回過神來,問了同事說:
這不太對吧!?
其實當下就知道應該發生事情了,只是意識上似乎被絢爛的煙火火花所困惑,混淆了常識的判斷。同時,也因為感到害怕,所以很緩慢地轉了彎之後,就趕快繼續起回家的行程......
下面這張圖就表示了當時我的位置與爆炸點的相對位置
今天的新聞報導說,肇事者可能是一台載運煙火的貨車,所以我又拿出一分鐘前經過是發現場對街的影片仔細觀察。確實發現一台疑似仍在待速的大貨車,停在香舖靠疏洪北路的那一側的路邊。
我通過時,並沒有察覺任何異狀,只是誰也想不到一台看似沒有任何危害的暫停的貨車,竟然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
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Sony HDR-CX700/B 開箱
Sony HDR-CX700(後稱CX700)系列是Sony於今年米國CES公開的最新家用數位錄影機系列之一,雖然在標榜用上了雙鏡頭、感光元件的HDR-TD10(後稱TD10)推出後,CX700已經不能算是旗艦機種;不過同樣的規格落在他廠的話,卻依然是不折不扣的旗艦,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CX700身上的那顆Exmor R1/2.88"背照式感光元件我們並不陌生,從前年的XR520/500身上就看到了;當年Sony用這顆感光元件,在低照度噪訊上一舉擊沈了眾家對手,逼得大家氣急敗壞地趕在同年秋季推出改款的旗艦迎戰,那段Sony光輝的歷史想瞭解的朋友們可以翻翻我之前寫的關於TM350的文章。
除了背照式CMOS,Sony還有領先業界的IS(Image Stabilizer)與搭載最大廣角/光圈的Sony G Len(雖然除廣角外,其他光學性能並沒有特別突出)加持;雖然Exmor R+IS+Sony G Len讓Handycam在家用機市場幾乎是予取予求,不過市場以及消費者的興趣已經在迅速的轉換中。
一個是HDSLR的興起,另一個是1080/60p,最後還有興新的3D。
面對可換鏡頭的大尺寸感光元件的HDSLR,訴求的是不同階段的使用者需求,Sony、Panasonic與Canon都各自有獨立的產品線在推,家用機沒什麼插嘴的餘地。再來是1080/60p,最早出現在Sanyo HD2000身上,然後是TM700;銷售實績不是很清楚,但是確實引起了許多討論。因為不是AVCHD與Bluray的標準格式,互換性低落,但是循序掃瞄所帶來的高分辨率,卻讓人津津樂道。最後是3D,這應該是家用機在規格與性能上與HDSLR對抗的最終武器了,各大廠商都在今年推出了相對應機種。
Sony在今年的機種上,全面下放了1080/60p的功能,有趣的是跟Pany的機種一樣帳面上採用了相同的視訊壓縮碼率與codec,這就讓人非常好奇,到底是誰的1080/60p畫質能夠勝出呢?另外在檔案的交換性上是否有差異?這些都是我很想瞭解的重點。雖然Camcorderinfo的CX700的評測指出,CX700的1080/60p並沒有比60i帶來多大的優勢,不過作為一個有心想要在這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標準的我而言,實際的第一手比較其實是無可避免的後果(多關免堂皇的理由!)。
所以接下來就開箱吧!
此次購入的機種是台灣索尼公司貨 HDR-CX700/B(B代表黑色),跟日規HDR-CX700V在配備與功能上僅有GPS有無的差別(CX700無GPS);至於GPS有無,以我使用XR520的經驗來說,其實沒差。而且,實際上公司貨還附贈了LCS-SRC槍袋式腰掛背掛兩用包(這東西好像買不到了,二手網路價NT800)、Sony 32GB CLASS10 SDHC記憶卡(Sonystyle賣4080,當然你也可以以NT2000不到的價格購入各種二、三線品牌替代品)、以及散裝的VMC-UAM1 USB傳輸線(吊卡網路價約NT500)。
上面講的這三樣東西是水貨沒有的,不過目前公司貨/日規水貨售價價差約NT10000,日本Kakaku上目前最低價為日幣84000(約三萬出頭台幣);如果有長期持有的打算,建議購買水貨即可,網路代購代收應該NT34000以內可以搞定。若是要賣,公司貨賣相會好一些。
外觀上CX700與前代機種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完全取消了亮面飾版,稍微犧牲質感但徹底向實用性靠攏(不會沾指紋,不過機器還是要擦要保養喔!);質感的部分則是以金屬色的鏡頭周圍與雙腎型麥克風罩來強調,拍起來閃閃動人喔!
另外,專屬的遮光罩讓CX700看起來十分威猛(其實是想減輕G Len抗耀光不足的缺點吧!),而且同時可以保有閃光燈運作的優點(光是這顆遮光罩,以Sony的個性,如果單賣搞不好就要個一兩千塊台幣);但是,遮光罩內緣並沒有消反光的設計,這倒是一個蠻獨特的設計,真得只能用來遮光但不防反光(喂!免費送你還要求那麼多?)。TM700也有遮光罩,只不過造型超級低調,但是內緣有消反光設計;從這邊就可以看出兩家廠商對於產品設計理念的大不同。
另外CX700對於所有包括熱靴與其他外接端子的外蓋的開闔設計有用心(不確定550系列是否已經用上),所有外蓋的開闔都有穩固其軌道感與開啟固定位置;其中DC In與外接耳機/麥克風的蓋子都有彈力設計,操作手感滿分。至於機頂的熱靴蓋,雖然沒有彈力設計,但是其收納感比起520/500系列那種不穩定牢靠的感覺要好上許多。
剩下的就不多說了,自己看圖吧!
CX700身上的那顆Exmor R1/2.88"背照式感光元件我們並不陌生,從前年的XR520/500身上就看到了;當年Sony用這顆感光元件,在低照度噪訊上一舉擊沈了眾家對手,逼得大家氣急敗壞地趕在同年秋季推出改款的旗艦迎戰,那段Sony光輝的歷史想瞭解的朋友們可以翻翻我之前寫的關於TM350的文章。
除了背照式CMOS,Sony還有領先業界的IS(Image Stabilizer)與搭載最大廣角/光圈的Sony G Len(雖然除廣角外,其他光學性能並沒有特別突出)加持;雖然Exmor R+IS+Sony G Len讓Handycam在家用機市場幾乎是予取予求,不過市場以及消費者的興趣已經在迅速的轉換中。
一個是HDSLR的興起,另一個是1080/60p,最後還有興新的3D。
面對可換鏡頭的大尺寸感光元件的HDSLR,訴求的是不同階段的使用者需求,Sony、Panasonic與Canon都各自有獨立的產品線在推,家用機沒什麼插嘴的餘地。再來是1080/60p,最早出現在Sanyo HD2000身上,然後是TM700;銷售實績不是很清楚,但是確實引起了許多討論。因為不是AVCHD與Bluray的標準格式,互換性低落,但是循序掃瞄所帶來的高分辨率,卻讓人津津樂道。最後是3D,這應該是家用機在規格與性能上與HDSLR對抗的最終武器了,各大廠商都在今年推出了相對應機種。
![]() |
所以接下來就開箱吧!
此次購入的機種是台灣索尼公司貨 HDR-CX700/B(B代表黑色),跟日規HDR-CX700V在配備與功能上僅有GPS有無的差別(CX700無GPS);至於GPS有無,以我使用XR520的經驗來說,其實沒差。而且,實際上公司貨還附贈了LCS-SRC槍袋式腰掛背掛兩用包(這東西好像買不到了,二手網路價NT800)、Sony 32GB CLASS10 SDHC記憶卡(Sonystyle賣4080,當然你也可以以NT2000不到的價格購入各種二、三線品牌替代品)、以及散裝的VMC-UAM1 USB傳輸線(吊卡網路價約NT500)。
![]() | ![]() | ![]() |
上面講的這三樣東西是水貨沒有的,不過目前公司貨/日規水貨售價價差約NT10000,日本Kakaku上目前最低價為日幣84000(約三萬出頭台幣);如果有長期持有的打算,建議購買水貨即可,網路代購代收應該NT34000以內可以搞定。若是要賣,公司貨賣相會好一些。
![]() |
![]() |
另外CX700對於所有包括熱靴與其他外接端子的外蓋的開闔設計有用心(不確定550系列是否已經用上),所有外蓋的開闔都有穩固其軌道感與開啟固定位置;其中DC In與外接耳機/麥克風的蓋子都有彈力設計,操作手感滿分。至於機頂的熱靴蓋,雖然沒有彈力設計,但是其收納感比起520/500系列那種不穩定牢靠的感覺要好上許多。
剩下的就不多說了,自己看圖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