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超不負責任 EVIL 機選購指南

雖然前篇才寫了感光元件尺寸,但是我今天就打算把剩下沒說的一次說完,趕快幫武陵人兄解套,不然等時效過了,審計部凍結預算就欲哭無淚了。

EVIL到目前為止共有三個接環系統,最早的是Olympus與Panasonic共同支持的m4/3,另一個是Sony獨家的E接環、最後還有一個Samsung的NX。目前各自最新的代表機型分別為:

Olympus E-PL2
Panasonic GF2/GH2
Sony NEX-5
Samsung NX100

這之中,除了GH2性能取向的關係,體型偏大(但是其實還是很小)之外,其餘四台機器都算是非常非常緊緻;搭配餅乾鏡看起來都十分清爽有型。

餅乾鏡顧名思義就是鏡身長度很短的鏡頭,一般多用來形容特定的定焦鏡。裝上這類餅乾鏡,好處顯而易見就是十分輕便,跟小DC一樣,畫質依然享有DSLR的水準;但是,缺點就是無法進行光學變焦,因為焦點距離是固定的,除非機身支援數位變焦,不然視角是永遠固定的。

所以,為了便利使用,各廠商一定會推出一組焦距可變的變焦鏡頭,通常是一顆標準變焦與一顆望遠變焦,與機身搭配成套販售,一般我們就說這與機身搭售的鏡頭就是kit鏡。其搭配的組合可能是單鏡組(標準變焦或餅乾鏡),或雙鏡組(標準+望遠變焦或標準+餅乾鏡),甚至有三鏡組(三顆鏡頭全包)。

由於是與機身搭配出售,自然在成本上必須斤斤計較,但是既使如此,這樣的鏡頭也足敷一般使用了。至於該選擇哪一種套組,則端看個人的使用需求與預算。對於我來說,我會選擇輕便性滿點的餅乾鏡的單鏡組,一般既使是搭售的餅乾鏡也都有F2.8的大光圈,這樣的鏡頭在室內光源不足的地方也會有比較好的表現與彈性。至於如果有出遊的需求,那麼加一顆10倍的超望遠變焦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價格通常不便宜,會比標準+望遠變焦kit鏡加起來還貴,畫質也不會比較好,但是就是有一鏡到底的方便)。

至於各家的鏡頭素質,我覺得Olympus的M. Zuiko Digital鏡頭為最佳,Panasonic的Lumix G鏡次之,再來是Sony的E鏡(這是非常粗略的分法,應該會被罵)。不過......基本上,鏡頭素質的差異其實是可以被忽略的,因為彼此之間的差異度可能非常有限,通常縮圖之後張張都是好圖。

機身性能我覺得也各有擅場,差異比較大的是,GF2跟NEX在錄影上都支援1080i AVCHD,但是E-PL2僅是 720p MotionJPG。看起來AVCHD似乎不錯,不過配上17Mbps的流量其實也是挺可惜的。另外NEX沒有標準熱靴,限制了拍照的彈性;相較於此,E-PL2甚至有各式各樣的支援熱靴的配件可以買,不用怕錢沒地方花。但NEX有別人沒有的翻轉螢幕。

時間有點晚了,我也想趕快下結論了。我建議在NEX-5跟E-PL2之間做個選擇吧!易用度上應該都差不多,NEX錄影比較強,E-PL2拍照一定不會讓你失望,而且這兩台都比GF2便宜。不過若是武陵人兄以後想買台VG10來玩玩,那就選擇NEX吧!鏡頭是互通的。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搞懂現代攝影器材:感光元件尺寸篇

我接觸數位攝影的時間其實不算短,但是真的一頭跳進來敗了DSLR也不過是這三四年的事情,之後該買的鏡頭也是有買,該換的機身也是照換。但是回頭想想,關於數位攝影的許多事情,其實也都是跳進來之後才有機會去瞭解,雖然很多事情終究沒辦法搞得很懂,但是相對比當初在買第一台DSLR相機時,差別肯定是非常之大。

會寫這篇文主要還是因應本格長期讀者武陵人兄的要求,武陵人兄正面臨購入人生第一台數位單眼的關頭,而武陵人兄是個務實之人,並不擅長衝動購物(這些人要對台灣經濟無法迅速復甦負很大的責任)。所以在購入之前,想先就一些看似平常的名詞做更多的瞭解。

我完全可以理解武陵兄的需求與痛苦,所以願盡我棉薄之力,希望可以以一個一般使用者的角度來釐清各項名詞,搞懂數位單眼。當然我的問題是專業度不足,很多東西無法提供第一手的資訊與經驗;所以,僅就我最擅長的二手資訊再製出發,剩餘不足或甚至謬誤的部分,就有待本格的讀者們共同補完了。

感光元件尺寸
感光元件是數位相機的靈魂,而其尺寸更是攸關價格的重要依據。

數位單眼常見尺寸的如全片幅、APS-H、APS-C、4/3(念four/third或直接念四三),至於其實際尺寸大小的關係可以如參考下圖:


至於感光元件尺寸會影響哪些事情,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就是:1)相機大小、2)售價......

片幅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尺寸的機身來容納,這是很直覺的,應該沒什麼異議。片幅越大,其成本越高,這也是沒啥好談的。但是隨著市場競爭態勢與電子技術的進步,很多東西就越來越難以用此二分法來定義了。

所以,我直接切入重點,APS-C會比4/3(m4/3)好嗎?

本格派用戶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定的,尺寸大小確實會影響一些不可動搖的物理規則:如景深與噪訊;但是配合其他的一些要素,如影像引擎、鏡頭素質。我比較傾向於認為APS-C與4/3可以站在同一個立足點接受評測的。

雖然我一直都是個4/3系統的用戶,但是我也很坦誠的說,4/3(m4/3與4/3片幅相同)到目前為止最大的罩門也確實是在高感光噪訊上。相較於APS-C機種,普遍來說4/3機種的可用ISO會差APS-C一級或以上。

這也沒啥好抱怨的,畢竟片幅較小,又不想在解析度上輸人,塞入比別人更高密度的單位像素,噪訊高是必然的結果。不過這也不必然是APS-C的勝場,畢竟ISO拉高到1600或以上,能夠保有足夠的色正確性對APS-C機種而言,也同樣是個挑戰......(不過Pentax K-5似乎完全克服了這項挑戰,我超hot的說)。

另外,感光元件尺寸會直接影響到的會是,鏡頭焦點距離換算35mm全片幅系統的倍率。

倍率這個東西其實也是很惱人的,不過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我覺得可以先暫時忽略這個部分的細節。這東西影響的是鏡頭可視角度的一些換算,由於是以35mm全片幅當作基準,所以會出現這些X2或X1.5或X1.6的細節。

我認為可以忽略的原因是,這些東西跟你所選擇的系統有絕對關係。一旦你開始熟悉你所選擇的系統與可匹配的鏡頭,這些倍率的換算基本上就不再是問題。

至於全片幅、APS-C與4/3在成像上的差異,全片幅幾乎就是quality的保證,除非再向上探詢120的世界。APS-C與4/3(m4/3)的差異我覺得就不如全片幅的差異那麼大了,也許在噪訊抑制上有差別,但是我覺得要忽略也不是那麼的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感光元件大小對於細節呈現的差異確實還是有些影響的。

Yes!我確實是說APS-C也許是比4/3(m4/3)更好一些,但是還有很多東西要看......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2011春季家用DV介紹 Canon篇

已經連續兩年在家用DV爭戰中,不論是在規格戰與畫質戰先後敗給Sony與Panny之後,2011年的Canon在家用機市場似乎採取了完全不同以往的策略......

Think Different Canon新旗艦 HF G10

以往S系列的旗艦機種,雖然還有持續更新,但是從建議售價看起來,G10才是真正的新旗艦;至於原有的S系列,則由HF S30入替更新。

G10令人矚目的是採用了與才推出不久的小型業務機種XF105/100,採用相同規格的單CMOS感光元件。這顆感光元件的特色在於因為降低了單位面積的像素數(與HF S21/30的感光元件相比),所以是一顆著眼於低照錄影畫質優先的CMOS,而同時能保有FHD的畫質。

此外,機身設計也師法新出的Prosumer機種XA10,有誇張的遮光罩與大型多功能變焦環。如果說XA10是XA105/100的閹割版,那麼G10就是XA10的再次閹割版......

不過真正圍繞XA105/100的光環,並未下放XA10與G10,僅共用那塊看起來縮水的CMOS,是否真能說服使用者買單,還是得看實拍表現嘍!更何況,其建議售價並不俗。

定位不明的守舊派 Canon HF S30


S30基本上是延續昨年機種S21而來,沿用相同的1/2.6" CMOS與所有的規格與功能,除了支援SDXC之外,就連重量都完全相同。

所以沒啥好說的,基本上是完成度很高的機種了,不知道是S21賣得還不夠多,不足以攤平開模的費用,反正就是降價俗俗賣嘍!

整體來說Canon打算另闢戰線,繼續守著1080i廣播標準跟Sony/Panny周旋;不過,我真的覺得這樣搞的意義不大。當初S20打著native 24P就已經不獲得青睞了,在這個隨便一台單眼或單反都可以24p的年代,家用DV的存在本就很辛苦。如果不能跟隨競爭者的趨勢繼續競爭,我實在很難想像光靠沿用業務機CMOS這樣的事情可以動搖消費者......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2011春季家用DV介紹 Sony篇

今年CES的第一天就傳出來各廠商推出的家用新機的消息,對照我之前說的高階家用DV式微的說法,馬上就破功,看來我的眼光還真的不是普通的淺短。

今年在CES上推出新機種的廠商還是以Sony最為大氣,其中包含了3D與2D旗艦機種,甚至還有前所未見的內建投影機的DV(雖然DC內建投影機的首發頭銜已被Nikon拿下),陣容十分堅強;而且重要的是還很佛心的讓你繼續用V type電池。

世界首發雙鏡頭雙感光元件 3D FHD DV HDR-TD10

圖片取自US SonyStyle 官方網站

為了容納雙鏡頭+雙sensor+雙影像引擎整個機身完全發福,從正面看起來還真的很像......炸彈超人的頭。採取這樣傷本架構最主要的背後原因,其實就是為了提供更具有彈性,與解析度更高的3D影片拍攝能力(這是相對Panny的TM750/900系列的3D模式而言)。

TD10的3D模式錄製的影片片段,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以3D或2D模式輸出到電視,或影片檔;錄製的時候也不需外接3D鏡頭,錄製的格式更包括了1080P60。除此之外,其雙鏡頭雙感光元件錄製的3D畫面都是完整的FHD解析度;這些都是Panny TM750/800/900系列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了可以便利檢視所錄製的3D片段效果,TD10更用上了3.5吋的免戴3D眼鏡的螢幕,我覺得這才真的算是有誠意的家用3D攝影機該有的作為啊!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第一,尺寸驚人重量達到近700g,若是上了FV100電池,重量會來到840g;負擔不算小。第二,3D模式時雖然支援防手震,但是僅限於廣角端;不如2D模式時可以支援到廣角與望遠端(其實很高興Sony肯在官網明白說明這個部分,誠實是最成功的銷售策略)

有可能後發先至的60P機器 HDR-CX700V



1080p60的話題自從被Panny TM700炒熱了之後,關於60i/60p的論戰就從來沒有停過;不過這一切都將在Sony全面支援1080p60@28Mbps之後......會吵得更厲害!

因為終於Sony有機會跟Panny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做終極的畫質之爭了!(在家用DV界)

Sony家用DV自從採用了Exmor R背照式感光元件後,就在低照度噪訊上的表現超人一等;而且其三軸防手震效果到目前為止也是無人能敵。除了那G Lens在抗耀光上面有點兩光之外,其他個方面表現都是十足的帝王架勢。最後沒想到在去年竟然因為不支援60p,而讓Panny輕鬆拿走了畫質之王的寶座(Camcorderinfo網站實測)。

在沈寂了一年之後,Sony Handycam團隊放下身段,全面支援60p格式,其間想與Panny一別苗頭的企圖不言可喻。更好玩的是,跟Panny去年推出TM700大張旗鼓宣傳新的影像引擎的作法不同。Sony根本就是原用舊有的BIONZ影像引擎,就做到支援1080p60@28Mbps這件事情了......

至於效果如何,就等待網路上的達人們分享給我們知道嘍!

真‧三機一體之投影DV HDR-PJ50V/30V/10

PJ系列整合了錄影、攝影、播放功能於一體,可以說是一部劃時代的創意之作,也是現代科技具體而微(威)的最佳寫照。

idea本身不新,但是將投影機與DV結合就是個會令人興奮的好點子。雖然到底這樣的idea到底會不會有人買單,我也不知道;但是,我還挺佩服這些人的想像力與能力,我由衷希望師Sony Handycam部門能夠以此突破重圍,再創事業的高峰(我到底在說些什麼啊....)

Anyway,總結而言,我覺得Sony Handycam部門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非得在內強(EVIL機)與外患的競爭之下,想破頭顱找出讓Handycam的血脈維繫下去的方法。

只是...我覺得這樣做就做到了嗎?

我覺得應該很難......3D、60p、投影機這些都不是目前最會賺錢的東西,FHD的世代交替還沒有結束,我個人覺得3D與60p都還有一段路要走啊!也許有Sony與Panny的陪伴,我們這條路會走得更快也說不定。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TM700 vs. GH2 另類的家用DV購買指南

相信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擁有兩顆以上BLC12原廠電池的人,應該不太多。很恭喜我自己終於擠身這麼一個小眾的園地,等不及跟大家分享這個消息......


更值得我說嘴的是,透過代購,平均每單顆價格不到2600;比起網路上的3500(裸裝,非吊卡),或3300(無現貨),就可以知道目前這顆電池的搶手程度。

除了搶手之外,另一個面向的事實就是,BLC12實在是沒啥凍頭。如果單機出動,又要拍照又要錄影,不到半天電池警示就嗶嗶叫了;所以Panny只附一顆電池實在很不人道。對於擁有GH1的用戶而言,應該又更OX了,因為GH1/2的電池竟無法流用,明顯的過河拆橋。作為GH2的用戶,我在此先向GH1用戶致意,畢竟沒有你們的feedback,GH2應該是無法獲得我的欽徠的。

其實我這兩個禮拜一直在想GH2的文章該怎麼寫,詳細的功能介紹網路上已經一堆,實在不缺我來錦上添花;實拍影片比較網路上也一堆,我也不好意思拿我拍的影片來傷大家的眼。想來想去唯一有機會的大概就是以一個同時擁有家用DV的業餘用戶的觀點,以質化方式來比較TM700與GH2的優劣了,希望這樣能對一些在這兩者中間徘徊的人有一些幫助。

顏色、噪訊:GH2勝
GH2雖然擁有大塊很多的感光元件,但是TM700有3MOS分別記錄RGB資料,理論上TM700應該不會在顏色的再現性上面輸給GH2。不過我個人感覺TM700完全弱掉了,跟GH2比起來TM700的顏色看起來假假的,特別是綠色的部分。

至於高增益噪訊的部分,原本這就是TM700的罩門之一,TM700在增益之後,顆粒感變重不說,整體畫質的銳利度也有影響;但是,GH2在這方面簡直就是無敵,錄影時將ISO調到1600,畫面暗處雖有顆粒,但是整體畫質還是保有一定的水準。

動態細節與銳利度:平手
至於銳利度與細節的部分,GH2拜大尺寸CMOS與鏡頭之賜,在這方面理當是狂勝;但是GH2的60P/50P模式還沒解禁,TM700的60P/50P@28Mbps還是可以在動態畫面的流暢度與細節方面保有一席之地。如果要完整記錄超乎人眼的動態細節,到目前為止,TM700還是唯一的選擇。

在此記錄一下TM700與GH2分別可以錄製的影片格式與最大流量

TM700
1080P60/50@28Mbps
1080I60/50@17Mbps
1080P24@17Mbps (3:2 Pulldown)

GH2
1080I60/50@17Mbps
1080P24@24Mbps (Native)

在使用TM700與GH2的時候,我都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在1080I格式上,幾乎都是以1080P60或24在記錄。關於1080P24格式,TM700的Pulldown當然還是沒辦法跟Native的GH2相提並論,這實在是非戰之罪。

手動控制:GH2勝
TM700其實已經是DV界的超優等生了,手動光圈、快門、白平衡與感光增益都很便利;但是,遇上了GH2也只有吃鱉的份(畢竟取向不同嘛)。GH2在白平衡上面還可自訂K數,甚至是微調各選項的色彩偏好;畢竟GH2是照相機,有這些功能也算是基本的。

防手振:TM700勝
TM700的防手振在DV界雖然不是頂尖,但是遇到GH2+14140HD,要完勝也算是綽綽有餘。GH2更大的問題是比需依賴鏡頭上的光學防手振才有此功能,一旦接上了他廠鏡頭,那就是一路振到底了。

自動對焦:TM700勝
雖然GH2+14140HD的自動對焦非常迅速,但是在錄影時,面對動態場景其追焦的速度還是比不過TM700。不過一般場合GH2還算可以勝任,不過一旦失焦,必須半按快門重新對焦,會感覺到畫面一陣難以忽視的拉扯才能重新對到焦。所以建議高動態場景還是多多練習手動對焦吧!

手持與操作:TM700勝
GH2為了遷就體積與重量,既使就拍照個觀點來看,都覺得小得有些困難持握;一旦接上重量級鏡頭,那根本就是一整個不平衡。對錄影來說這實在是個災難,如果不上腳架或穩定器,要穩定拍攝的難度很高。

操作性來說,兩者皆有觸控螢幕,選單操作與瀏覽都沒啥大問題(或都是問題)。跟業務機比起來當然都不及格,不過GH2的螢幕解析度高於TM700,介面的清爽度是在TM700之上。

另外關於電池的部分,我前面已經說了GH2的BLC12實在是不夠力,有長時間拍攝需求的人,可要慎重考慮多買幾顆昂貴的Panny電池或根本別跳進來。

另外我還想特別說明的是手動對焦輔助,我個人覺得TM700的對焦輔助方式比起GH2要來得有效。TM700會在高對比的準焦物體外框顯示藍色顆粒狀的東西,比起GH2只是放大畫面中央的方式來得好辨識。畢竟GH2的螢幕解析度也不是頂高,光看LCD會看到眼睛脫窗。

另外變焦的操作方式TM700也是完勝,變焦桿這種東西在GH2上是不可能的東西,一切都是得靠鏡頭上的變焦環來操作,光是這樣就讓錄影時變焦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總結
單就錄影來說,如果是要求輕便,我建議還是買高階DV比較好,畢竟有良好的防手震加持,讓你拍出來的畫面不會讓人覺得看了會頭暈(請注意,防手震是沒錯但不防手殘)。而且高階DV的畫質普遍來說都有其水準,用來記錄家庭生活也足夠了。也許GH2可以提供更高品味的畫質與手動機能,但是除非用上進階的工具如腳架或穩定器,不然拍出來的效果也被一直抖的畫面給抵銷了,這終非觀影者之福。

有趣的畫面總是一閃即逝,捕捉令人動容的一刻比起畫質似乎更重要一些。GH2或TM700顯然都能勝任這樣的需求,連購入的預算都相差不多,剩下的就是端看使用者的心境了。

我是覺得沒有必要為了GH2而GH2,論拍照,同價位但比GH2優秀的機種大有人在(只是更重更大);論錄影,易用度還是最大的罩門,除非你打算一頭埋入這高深的錄影技術中,不僅只是記錄,甚至是創作。

網路上的許多GH2拍攝的片段,我相信很難有人可以抗拒,一台市井小民可負擔的機器竟然可以拍出這樣令人下巴掉下來的影片,任誰都會覺得心動。只是,你大概需要花個十年甚至是更久才有機會拍攝並且剪接出同樣令人讚嘆的片段......

當然GH2不是那麼的不堪,對於像我這種還有一些鏡頭資產可以期待GH2來解放的,那麼GH2簡直就是以類似救世主的姿態而存在了。

所以,若是你是一個為了樂趣而想錄影的人,請選GH2。若你只是想單純好好做個生活記錄,請選家用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