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Panasonic GH2 的初映象

我新買了一台GH2

(後補圖)

這台GH2跟別人不一樣,是港版PAL系統的,中國製(NTSC日文機是日製)

(後補圖)

而且還比別人貴,我是衝著繁中選單昧著良心去買的,絕對跟店裡的美眉們沒有關係

P1000796

你會問PAL不是50fps嗎?在台灣怎麼用?



老實說這個問題我也沒有太多經驗,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只要上傳到Youtube,管你是50還是60fps,一切都會很歡樂

不過,買GH2怎麼該浪費時間拍攝50i/60i呢?美好的24P等著你啊



所以,對!我就是為了24P買GH2的,但是GH2的24P似乎不是那麼的美好

沒破解前,GH2的24P無法手動光圈,除非上手動鏡;也沒有快門速度可調我錯了,既使是24P,GH2還是可以全手動,光圈、快門的......

但是還是可以自動對焦,只是比較慢一點(說到這裡一定要補句「手動對焦才是王道」之類的話,才好顯示自己的(不)專業程度)。

畫質我就先不多說

TM700的1080/60P的畫質就已經夠用,超過的部分目前家裡也只有自己能(懂)欣賞,比較明白的說法就是

這是用來自我催眠,好無視於畫面的晃動與有點顯眼的對焦行程,以及為將來換購擁有24P Cinema Mode的電視與手持穩定器預埋需求

......

當然,我還有一個理由買GH2,那是因為可以透過MA1轉接目前我所有的Leica D鏡頭,有25mm F1.4與14150mm

低調的開箱

雖然這樣搞失去了輕便的意義,但是至少這也是一個理由,而且這個理由使用在拍照的場合時特別的具有意義

因為目前m4/3專用的Lumix G鏡的素質還是遠不及於Leica D(但是拿來錄影是綽綽有餘了),雖然對焦不如Lumix G快,但也夠用了

拿GH2來拍照、錄影都是很別緻的經驗,剩下的就分幾次說明白吧!

PS. 用到目前GH2最大的罩門是電池,續航力有些不足就算了,重點是DMW-BLC12這顆GH2專用的電池



買不到

(有水貨商拿拆賣的裸裝BLC12,奇貨可居,要價3500;E-bay上也要92美金。透過代購買的三顆BLC12算算全賣掉還可以讓我再買一顆新的,不過還沒到貨)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Comefresh 超音波加濕機之偽開箱

這又是一篇偽開箱,因為開箱之物老早就買了,而且還用過了應該有一兩年了吧......因為從沒帶出去見過人,所以半推半就整理儀容補個定裝照就趕鴨子上架嘍!畢竟最近題材難尋,久不發文,人家還以為我中頭彩安排全家出國環遊世界去了......

先撇開炒冷飯的心情不說,其實光是這東西可以讓我從原本打入冷宮的地位,又竄出讓我有心情動機幫它寫開箱,也不能不說是一件奇蹟;就且聽我緩緩道來吧!

所以今天要介紹的是可以自動控制濕度的超音波加濕機:Comefresh什麼什麼水氧機。

話說用什麼什麼來代替真實型號雖然大不敬,但是很抱歉的是,相關的商品資訊我早已丟失。不過可喜的是,這牌子的超音波加濕機在台灣還在持續販售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Comefresh去搜尋一下。

先說我為什麼推薦超音波加濕機好了,如果各位還記得,去年我曾經寫過一篇加濕機的採購指南,裡面提到當時我對於加濕機種的選擇,裡面其實沒有提到超音波加濕機種......其實當時我已經買了Comefresh了,只是為何沒提到,我現在想起來還覺得蠻匪夷所思的。

也許是因為品牌吧......

的確,日本傳統家電大廠,幾乎沒有人推出這種低科技的加濕機種。不過只要稍微搜尋一下,其實超音波加濕機在日本其實還算流行的呢!

其實超音波加濕的原理就是利用一個震盪器用極高的頻率把水震成細小的水霧排出來,讓水霧與空氣結合進而達到增加空氣濕度的效果。

說實話,超音波加濕機的加濕效果跟氣化式加濕機的效果比起來是明顯了10倍,所以這東西在真的乾燥得不得了的大陸型氣候地區可是夯貨。不過呢,因為一般來說因為缺少了先進的自動濕度調整功能,所以比較難讓我看得上眼。


不過這一台Comefresh加濕機,很顯然的具備了濕度設定與自動功能,所以讓我眼睛一亮並且買了下來。

當然以一般的情況來說,在台灣需要這麼強的加濕機能的日子,其實可能屈指可數,其他絕大多數時間這台機器可能要好好收藏起來。因為,說實話,超音波加濕機要清理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在換水加水的時候也比較容易搞得水滴一地。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從壹電視申請沒過看台灣電視的數位接收

不知為何讓我看到了這一篇蘋果日報的社論:蘋論:NCC專精未審先判的文章,文章中最末一段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是提到了「NCC應為台灣電視數位化極度落後至今僅6%而慚愧。香港已100%、新加坡66%、中國47%、泰國25%。NCC不敢惹地方系統業者,放縱他們壟斷電視系統,靠政府默許的特權大賺民眾錢財數十年之久。NCC做了什麼呢?...(恕刪)」

對我而言,這段話寫得意有所指,卻又又語焉不詳,不稍微解釋一下,恐怕會有誤導之嫌。

其一,壹電視申請的是「衛星廣播電視頻道執照」,也就是說他們作為頻道內容的供應者,就像東森、緯來一樣,希望能夠在台灣合法播送其頻道內容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各種合法管道接收其頻道。

一般而言,目前台灣消費者可以接收電視頻道內容的管道包括了:地面廣播(無線)、有線電視系統、衛星及網路。

但是,電視頻道執照申請沒過,卻牽拖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這在邏輯上顯然有個落差(雖然我覺得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

其二,「台灣電視數位化極度落後至今僅6%」這句話說的應該是台灣電視頻道「數位接收」的普及率;若是以電視台的頻道播出數位化比例來說,現在100%是100%了(嚇!我不說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吧!)。從播放端到接收端這94%的落差(雖然我還是很懷疑這6%數據的依據),其實確實跟有線電視系統的普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請不要懷疑,從播放端來說,台灣全數位電視的環境已經完備(也就是電視台們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問題其實是出在接收端......

總和以上兩點,脫不開關係的就是「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至於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在台灣的普及率有多高、有多賺錢,其實可以從富邦蔡家以傳聞的650億台幣併購凱擘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端倪;這金額比當初Google併購Youtube的16.5億美金還多。

實在是有夠誇張的......我只能這麼說。而且,台灣數位電視接收的普及率確實跟有線電視系統的高佔有率脫不了關係,當然還有很大一部份是消費者對於數位接收的意願。

關於電視數位化的優點,各位可以參考這個網頁,但是要達到如該網頁所言的各種優點,其實還有很多部分需要播放端與系統端的努力,例如最單純的高畫質電視內容的播出......

我很討厭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但是為了老婆小孩,我還是得每年花個六千塊錢繼續供養那些人。我為了自己,也搞了衛星天線收視日本BS,但是因為我看電視的時間少,而且語言不通,所以只是基本上只是裝爽的。但是我也很期待我可以有那個環境接收亞洲衛星,就算花十倍的金錢我也覺得心安理得。

這篇文也寫得2266,等我有時間再補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