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經抱怨過TM700所錄下的1080/60p格式影片,給我的影片後製流程帶來了困擾這件事;經過了幾個月在Sony Vegas Pro 8的實驗,最後我決定放棄了,決定升級到最新的Vegas Pro 9e來試看看。
Sony Vegas Pro是一套非常優秀的影片編輯軟體,不但支援的影片格式十分廣泛,而且易用度非常之高;若是從一些家用取向的編輯軟體轉換過來,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上手。雖然有人因為不夠穩定而嫌棄Vegas Pro,而轉向Edius;但是對我而言,一旦習慣了Vegas Pro之後,實在無法接受其他軟體的使用方式。
Sony Vegas Pro 最高!!!
皆下來就進入重點吧!對於TM700所錄製的1080/60p格式的影片,我所預期的out put的需求有以下幾點:
1) 保有60p的frame rate:因為既然已經用60p的格式拍攝了,不論最後out put的解析度為何,我總是希望能夠繼續保有60p的效果。
2) 最高解析度為1920x1080:這是原始影片的解析度,所以out put之後,當然希望能夠繼續保有同樣的解析度嘍!
3) 影片壓縮格式為H.264 AVC:H.264 AVC是目前最普及的高壓縮率格式,也廣泛的被各種影片分享網站所支援。就分享HD影片而言,H.264 AVC是目前最佳的壓縮格式,可以說是送禮自用兩相宜。
要能在Sony Vegas 9上達成以上的需求,我目前所測試出來的方式基本上是這樣的:
1) Project Properties需要以下設定:
a) Width & Height:1920x1080
b) Field order:None (progressive scan)
c) Frame rate:59.940 (Double NTSC)
接下來就開始編輯...
2) Render As時需要以下設定:
a) 存檔類型: Sony AVC (*.mp4,*.m2ts,*.avc)
b) Template: Dafault Template (*)
c) Frame size: 1920x1080或1280x720
d) Entropy coding: CAVLC或CABAC皆可
e) Frame rate: 59.940060
f) Field order: None (progressive scan)
g) Bit rate (bps): 這個就是看你的期望了,高bit rate代表檔案大小越大,但品質越好。我的經驗是,以720p格式而言,4M是最低需求;對1080p格式而言,10M是最低需求
以我的硬體環境而言,這樣的設定不會遇到任何問題;out put的檔案上傳到Youtube或Flickr都可以正確播放沒有問題。
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無關痛癢的 TM700 附屬品補開箱
說也奇怪TM700就連台灣公司貨都已經開賣了,不過Google或Yahoo!一下之後發現正體中文的相關資訊幾乎都停留在日本剛上市時,比較深入的資訊可以說是付之闕如。反倒是簡體中文相關的討論還算豐富,類似的狀況其實很多人應該都已經注意到了,我也沒啥書袋可以吊,好針對這種現象發揮一番。
當然這絕對不是說台灣沒專家,只不過我覺得台灣的專家們可能都太忙了,能有空在熱門討論區浮光掠影地貢獻隻字片語就已經要以手加額了,更遑論要專文寫部落格。所以,就只剩得像我這種純業餘又不專業但是很無聊的人來浪費網路資源了。
言歸正傳,旅居日本的網友Eric詢問我購買二手日規TM700的隨箱附件有什麼,我也才想到當初寫開箱文時偷懶並未附上附件的開箱照;所以,只好順便借題發揮,補上附件的開箱照以嚮網友。
根據日本Panasonic官網,TM700的隨箱附件包含:バッテリーパック(VW-VBG130-K)、AC アダプター、電源コード、DCコード、ワイヤレスリモコン、レンズフード、タッチペン、AVマルチケーブル、シューアダプター、USB接続ケーブル、 CD-ROM(HD Writer AE 2.1)。用中文來說就是:電池VW-VBG130-K、直交流電源轉換器(含座充)、電源線(變壓器至插座)、直流電源線(變壓器至DV)、遙控器、遮光罩、觸控筆!?、複合AV線(日規附的是AV與D端『色差』)、冷靴轉接座、USB線與CD-ROM。
再對照我實際收到的附件一比對,我才發現......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Anyway,就來看看我收到的附屬品有哪些吧!
首先是電源組,包含AC/DC轉換器附座充(這個比Sony有誠意多了,畢竟機充對DV本身是蠻傷的)與兩條電源線。
接下來是遙控器,不過這東西我很少用到。
然後是冷靴轉接座,這東西是讓你來外接補光燈或指向麥克風之類有的沒的機私用的,不過因為pana反正也沒啥專屬配件可用,所以用冷靴也沒啥影響。
然後是指環型遮光罩,指環的意思就是這個遮光罩真的是超級迷你的,一點都不威,但是實際上還是多少有些用處,所以沒事還是裝上吧!
最後是複合AV線,這東西是讓你可以直接連結TM700與電視用的,日規TM700附上的是AV端子(SD畫質)與D端子(色差,可輸出1080i畫質)。D端子這東西是日本專屬,所以除非你有日規電視,不然這東西基本上你是完全用不到。
但是...令我在意的是...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
不過看到Camcorderinfo的附件圖,似乎也沒有看到那說好的觸控筆,我似乎就有些釋懷了。
當然這絕對不是說台灣沒專家,只不過我覺得台灣的專家們可能都太忙了,能有空在熱門討論區浮光掠影地貢獻隻字片語就已經要以手加額了,更遑論要專文寫部落格。所以,就只剩得像我這種純業餘又不專業但是很無聊的人來浪費網路資源了。
言歸正傳,旅居日本的網友Eric詢問我購買二手日規TM700的隨箱附件有什麼,我也才想到當初寫開箱文時偷懶並未附上附件的開箱照;所以,只好順便借題發揮,補上附件的開箱照以嚮網友。
根據日本Panasonic官網,TM700的隨箱附件包含:バッテリーパック(VW-VBG130-K)、AC アダプター、電源コード、DCコード、ワイヤレスリモコン、レンズフード、タッチペン、AVマルチケーブル、シューアダプター、USB接続ケーブル、 CD-ROM(HD Writer AE 2.1)。用中文來說就是:電池VW-VBG130-K、直交流電源轉換器(含座充)、電源線(變壓器至插座)、直流電源線(變壓器至DV)、遙控器、遮光罩、觸控筆!?、複合AV線(日規附的是AV與D端『色差』)、冷靴轉接座、USB線與CD-ROM。
再對照我實際收到的附件一比對,我才發現......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Anyway,就來看看我收到的附屬品有哪些吧!
首先是電源組,包含AC/DC轉換器附座充(這個比Sony有誠意多了,畢竟機充對DV本身是蠻傷的)與兩條電源線。
接下來是遙控器,不過這東西我很少用到。
然後是冷靴轉接座,這東西是讓你來外接補光燈或指向麥克風之類有的沒的機私用的,不過因為pana反正也沒啥專屬配件可用,所以用冷靴也沒啥影響。
然後是指環型遮光罩,指環的意思就是這個遮光罩真的是超級迷你的,一點都不威,但是實際上還是多少有些用處,所以沒事還是裝上吧!
最後是複合AV線,這東西是讓你可以直接連結TM700與電視用的,日規TM700附上的是AV端子(SD畫質)與D端子(色差,可輸出1080i畫質)。D端子這東西是日本專屬,所以除非你有日規電視,不然這東西基本上你是完全用不到。
但是...令我在意的是...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說好的觸控筆呢?
不過看到Camcorderinfo的附件圖,似乎也沒有看到那說好的觸控筆,我似乎就有些釋懷了。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2010年(大誤)台灣電扇市場的驚喜
昨天有網友在這一篇文留言,介紹了一款台灣廠商出品的電風扇。我看了一下發現雖然產品外觀設計看起來賣相不是非常優秀,但是細看其規格與功能之後,卻讓我有種驚豔的感覺。

艾斯恩科技無段變頻省電風扇
關於電風扇,我其實也只是從去年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市場。在買了兩台不甚滿意的循環扇之後,我又把關注的重點放回了傳統立扇;也才發現原來台灣販售的立扇,其實還真的是傳統與守舊。不過這一年來,台灣的電扇市場也發生了些微的變化;一是循環扇似乎已退流行,一是擁有新DNA的立扇開始出現在市面上了。
這台由位於台南市的艾斯恩科技所出品的無段變頻省電風扇,擁有著一副很普通的外型,三片式大面積扇頁,兩節式的高度伸縮與位於底座上的觸控面版,與一般的傳統立扇相比沒有任何特出之處。當然,這樣保守的設計我覺得實在與其所搭載的創新功能完全不搭。
當然,我可以理解一家名字掛上「科技」的公司,專長應該在於電子自動控制功能的研發,至於家電的工業設計能力可能就比較欠缺。所以,我還蠻期待在不久的未來由一線大廠推出援用艾斯恩的專利技術的產品。
這台電扇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其控制機能的多樣與人性化了。首先是無段調速的功能,此功能雖然特別但是還稱不上是創新;重點在於調速的範圍可以從1250rpm~160rpm。160rpm是十分緩慢的轉速了,就連強調採用DC馬達的日本Balmuda Design的GreenFan,最低轉速也有250rpm。極低轉速對於一般使用者的意義在於可以減少大風量長時間吹拂人體所造成的不適感,這樣的功能運用在冷氣房的環境,想當然爾一定十分的受用。
但是這樣的設計配合傳統的大面積三葉風扇,在低轉速時的效率可能很低,也就是說若轉速低但是風傳導的距離也低,那麼實際使用上,低轉速所能帶來的效益就不高了。所以,還是要想辦法設計出一副可以針對低轉速來提高效率的扇頁才算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啊!
另外,艾斯恩科技也賦予風扇的溫度控制功能全新的意義,傳統的風扇溫度控制(如:)就僅能依賴出廠時就預先設定的溫控邏輯,例如啟動溫度與各溫度時的轉速等等...使用者沒有辦法依據自身的使用環境來調整。但是,這樣的事情並不會發生在艾斯恩科技的電扇上。
使用者在溫控模式下,可以從22度~30度之間自由設定基準溫度(官方網站說是恆溫溫度),在基準溫度時,風扇轉速為650rpm(約一般三段風量風扇最弱至中風量之間的轉速),若溫度每下降或上升一度,風扇轉速便會自動降低110rpm或調升165rpm;可控制的溫控範圍為基準溫度上下各四度,也就是說,若是溫度高於或低於設定溫度四度,那風扇變會處於最高轉速1250rpm與最低轉速160rpm的運轉極限了。這邊我不清楚的是,不確定當室溫低於設定溫度四度時,是否會讓風扇自動停機,或者是維持160rpm繼續轉。
還有讓我注意到的另一個功能是擁有舒眠功能,依據官網的說明,一旦設定舒眠功能後,此風扇會在兩小時的時間內緩速將轉速降到160rpm。這功能還蠻不錯的,可以讓電風扇配合冷氣的舒眠功能,雙管齊下確保睡眠品質與節能。另外在定時關機的部分,也很豪邁地將最大定時時間設定為七小時,一般風扇就只有四小時。
綜合以上這些功能,我大概可以說這台電扇可以說是在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最先進的控制機能風扇了。在技術上我認為這台電扇使用的是AC馬達。而以我對於馬達的瞭解,要在AC馬達上做到變速控制關鍵在於變頻器。而艾斯恩科技這台電扇可以在轉速方面做到如此細緻的控制,想當然應該使用了相當先進的變頻技術。所以,產品名稱中出現變頻兩個字,其實也不算誇大啦!
不過遺憾的是,我已經說過了,今年不會再買電風扇了,所以這台電風扇的台灣之光我應該是無福消受(如果廠商願意送我一台我也是很樂意),所以在這邊推薦給各位網友嘍!當然如果產品不好用也不要怪我,畢竟我也只是單純地就DM上的資訊來作文章而已^__^
2010/7/8 Updated
其實後來發現這台電扇07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網路上提到了,我還真是後知後覺啊~~
艾斯恩科技無段變頻省電風扇
關於電風扇,我其實也只是從去年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市場。在買了兩台不甚滿意的循環扇之後,我又把關注的重點放回了傳統立扇;也才發現原來台灣販售的立扇,其實還真的是傳統與守舊。不過這一年來,台灣的電扇市場也發生了些微的變化;一是循環扇似乎已退流行,一是擁有新DNA的立扇開始出現在市面上了。
這台由位於台南市的艾斯恩科技所出品的無段變頻省電風扇,擁有著一副很普通的外型,三片式大面積扇頁,兩節式的高度伸縮與位於底座上的觸控面版,與一般的傳統立扇相比沒有任何特出之處。當然,這樣保守的設計我覺得實在與其所搭載的創新功能完全不搭。
當然,我可以理解一家名字掛上「科技」的公司,專長應該在於電子自動控制功能的研發,至於家電的工業設計能力可能就比較欠缺。所以,我還蠻期待在不久的未來由一線大廠推出援用艾斯恩的專利技術的產品。
這台電扇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其控制機能的多樣與人性化了。首先是無段調速的功能,此功能雖然特別但是還稱不上是創新;重點在於調速的範圍可以從1250rpm~160rpm。160rpm是十分緩慢的轉速了,就連強調採用DC馬達的日本Balmuda Design的GreenFan,最低轉速也有250rpm。極低轉速對於一般使用者的意義在於可以減少大風量長時間吹拂人體所造成的不適感,這樣的功能運用在冷氣房的環境,想當然爾一定十分的受用。
但是這樣的設計配合傳統的大面積三葉風扇,在低轉速時的效率可能很低,也就是說若轉速低但是風傳導的距離也低,那麼實際使用上,低轉速所能帶來的效益就不高了。所以,還是要想辦法設計出一副可以針對低轉速來提高效率的扇頁才算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啊!
另外,艾斯恩科技也賦予風扇的溫度控制功能全新的意義,傳統的風扇溫度控制(如:)就僅能依賴出廠時就預先設定的溫控邏輯,例如啟動溫度與各溫度時的轉速等等...使用者沒有辦法依據自身的使用環境來調整。但是,這樣的事情並不會發生在艾斯恩科技的電扇上。
使用者在溫控模式下,可以從22度~30度之間自由設定基準溫度(官方網站說是恆溫溫度),在基準溫度時,風扇轉速為650rpm(約一般三段風量風扇最弱至中風量之間的轉速),若溫度每下降或上升一度,風扇轉速便會自動降低110rpm或調升165rpm;可控制的溫控範圍為基準溫度上下各四度,也就是說,若是溫度高於或低於設定溫度四度,那風扇變會處於最高轉速1250rpm與最低轉速160rpm的運轉極限了。這邊我不清楚的是,不確定當室溫低於設定溫度四度時,是否會讓風扇自動停機,或者是維持160rpm繼續轉。
還有讓我注意到的另一個功能是擁有舒眠功能,依據官網的說明,一旦設定舒眠功能後,此風扇會在兩小時的時間內緩速將轉速降到160rpm。這功能還蠻不錯的,可以讓電風扇配合冷氣的舒眠功能,雙管齊下確保睡眠品質與節能。另外在定時關機的部分,也很豪邁地將最大定時時間設定為七小時,一般風扇就只有四小時。
綜合以上這些功能,我大概可以說這台電扇可以說是在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最先進的控制機能風扇了。在技術上我認為這台電扇使用的是AC馬達。而以我對於馬達的瞭解,要在AC馬達上做到變速控制關鍵在於變頻器。而艾斯恩科技這台電扇可以在轉速方面做到如此細緻的控制,想當然應該使用了相當先進的變頻技術。所以,產品名稱中出現變頻兩個字,其實也不算誇大啦!
不過遺憾的是,我已經說過了,今年不會再買電風扇了,所以這台電風扇的台灣之光我應該是無福消受(如果廠商願意送我一台我也是很樂意),所以在這邊推薦給各位網友嘍!當然如果產品不好用也不要怪我,畢竟我也只是單純地就DM上的資訊來作文章而已^__^
2010/7/8 Updated
其實後來發現這台電扇07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網路上提到了,我還真是後知後覺啊~~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消解令人冷感的直流風 Air Wing Pro2 心得報告
自從Air Wing Pro2的開箱文PO過之後,很快兩個月就過去了,說好的心得文也就差點被我這樣落掉了;不過還好今天終於有人注意到了Air Wing Pro2的開箱文,既然如此,我實在也沒什麼理由繼續拖下去了。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到底Air Wing Pro2究竟有沒有DM中所宣傳的神力吧!
用看的就知道,Air Wing Pro2是利用裝置在室內機出風口外側的大面積的導風板,讓吹出的風可以用更大的角度導到人體吹不到的方向去。這樣做看起來十分的淺顯易懂直接了當,不過實際使用上,其實還是有些眉角需要因地制宜地實驗一番,才有辦法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是要決定最佳的安裝角度:安裝角度我個人覺得有三個原則必須去拿捏,
第一,由於一般壁掛式室內機的迴風口都在機器前端與上端,為了避免剛從出風口吹出的冷風,一下子就從迴風口吸回去;這樣會造成冷房效果不彰,長久下來也對壓縮機有不良影響。所以,角度調整建議越大越好(冷氣前面版與Air Wing的導風板所形成的夾角)。
第二,角度越大卻會造成能夠導引的風向幾乎不受到限制,以致於讓不希望讓冷風直襲區域變得十分狹小,這樣就失去了加裝Air Wing Pro2的原意了。所以,你必須實際走到你不希望冷風直襲區域的邊緣,或蹲、或坐、或站,回頭望向室內機,用你的眼睛視線,確認Air Wing Pro2的導風板是否確實將室內機出風口擋住。原則上,只要用視線確認出風口有被擋住,幾乎就可以達成感受不到直流風的效果了。
第三,上面說到的兩個原則,是兩個相對與抵觸的條件,但是還好有第三原則,可以稍微超脫第一原則的限制,那就是...若是你冷氣室內機的上方留有足夠的高度迴風,你可以視狀況盡可能縮小角度,來達成將遮蔽區域極大化的效果。
這樣講瞭了嗎?
所以,不同的房間大小、不同的冷氣等級、不同的安裝位置、不同的Air Wing角度,其實都會影響Air Wing Pro2的效果;而這也跟我實際在四個不同大小的房間安裝Air Wing Pro2的心得相符。
以我那約八坪大的主臥為例,房間格局屬長方形,冷氣位於長邊的中央,而床位於短邊的一側。之前,我都把出風口轉向吹不到床的那一邊,但是又會覺得床這一邊太熱,所以還是得搞台溫控電風扇對著床吹,才覺得舒服些。但是自從裝了Air Wing Pro2之後,我電風扇也不開了,風向也讓它自由往床這邊吹兼上下擺動,倒也覺得舒服自在。
不過,既使如此,我還是得注意溫度控制,一方面是因為冷氣性能的關係讓我單開這台室內機時,沒辦法低頻運轉(我用的是台灣大金一對四的室外機);另一方面則是室內機的安裝位置不佳,迴風空間十分有限。所以,偶而還是會覺得開高一度覺得熱,開低一度覺得冷的情況。不過這是原本就有的問題,所以Air Wing Pro2能幫得上忙得部分還是有期限度。
不過另外兩個約三坪的房間我就覺得超超超滿意的,原本因為不大的空間讓人幾乎沒地方躲風,不過安裝了Air Wing Pro2之後,安裝的角度也不需要太小,人坐在冷氣下也不覺得難受了。另外,客廳的部分效果也是很不錯,原本坐在冷氣下方的沙發會覺得腳會冰,現在也不會覺得如此了。
說完了Air Wing Pro2的好處後,就要來說說壞話了。
我覺得一般來說,以壁掛式的室內機而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冷房速度變慢。這特別會發生在原本冷氣能力就有些許不足的環境,例如我家會西曬的主臥,八坪的空間配上35級的內機,原本就有些勉強了。用上了Air Wing Pro2之後,遇到急需冷房的時候,我都很爽快的直接把Air Wing Pro2拆下來。而這也正是我當初選Air Wing Pro2的原因之一,它是可以拆的,要裝上去也很容易。
另外一個蠻明顯的缺點是,Air Wing Pro2有兩個關節可以調整角度,若是螺絲沒上緊,那麼冷氣風量一大,你就會發現Air Wing也隨著改變角度去了;但是Air Wing Pro2的關節螺絲又不是那麼容易鎖緊,所以得用上些巧勁才有辦法。
有網友在前篇留言說希望可以改善小朋友起床鼻塞或快感冒的症狀,我覺得Air Wing Pro2可能未必是你的終極解決方案;若是你必須用比較小的角度才能遮蔽小孩床,室內機又沒有足夠的迴風高度,那麼可能要付出溫控不易的代價。
最後我想說一下,自從變頻壓縮機開始以合宜的價格進入市場以來,就幾乎讓冷氣的自動控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代。如何精準的控溫,讓變頻機可以完全發揮其效能與節能的技術力變成了可以主導市場關鍵要素。但是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最先進、最細緻的自動控制技術還是掌握在日本人的手裡;最先進的機種還是只會在日本市場推出。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奇怪,明明台灣就是比日本熱,為何這類型的先進技術,台灣總是與之無緣或者僅能期待自日本引進......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用看的就知道,Air Wing Pro2是利用裝置在室內機出風口外側的大面積的導風板,讓吹出的風可以用更大的角度導到人體吹不到的方向去。這樣做看起來十分的淺顯易懂直接了當,不過實際使用上,其實還是有些眉角需要因地制宜地實驗一番,才有辦法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是要決定最佳的安裝角度:安裝角度我個人覺得有三個原則必須去拿捏,
第一,由於一般壁掛式室內機的迴風口都在機器前端與上端,為了避免剛從出風口吹出的冷風,一下子就從迴風口吸回去;這樣會造成冷房效果不彰,長久下來也對壓縮機有不良影響。所以,角度調整建議越大越好(冷氣前面版與Air Wing的導風板所形成的夾角)。
第二,角度越大卻會造成能夠導引的風向幾乎不受到限制,以致於讓不希望讓冷風直襲區域變得十分狹小,這樣就失去了加裝Air Wing Pro2的原意了。所以,你必須實際走到你不希望冷風直襲區域的邊緣,或蹲、或坐、或站,回頭望向室內機,用你的眼睛視線,確認Air Wing Pro2的導風板是否確實將室內機出風口擋住。原則上,只要用視線確認出風口有被擋住,幾乎就可以達成感受不到直流風的效果了。
第三,上面說到的兩個原則,是兩個相對與抵觸的條件,但是還好有第三原則,可以稍微超脫第一原則的限制,那就是...若是你冷氣室內機的上方留有足夠的高度迴風,你可以視狀況盡可能縮小角度,來達成將遮蔽區域極大化的效果。
這樣講瞭了嗎?
所以,不同的房間大小、不同的冷氣等級、不同的安裝位置、不同的Air Wing角度,其實都會影響Air Wing Pro2的效果;而這也跟我實際在四個不同大小的房間安裝Air Wing Pro2的心得相符。
以我那約八坪大的主臥為例,房間格局屬長方形,冷氣位於長邊的中央,而床位於短邊的一側。之前,我都把出風口轉向吹不到床的那一邊,但是又會覺得床這一邊太熱,所以還是得搞台溫控電風扇對著床吹,才覺得舒服些。但是自從裝了Air Wing Pro2之後,我電風扇也不開了,風向也讓它自由往床這邊吹兼上下擺動,倒也覺得舒服自在。
不過,既使如此,我還是得注意溫度控制,一方面是因為冷氣性能的關係讓我單開這台室內機時,沒辦法低頻運轉(我用的是台灣大金一對四的室外機);另一方面則是室內機的安裝位置不佳,迴風空間十分有限。所以,偶而還是會覺得開高一度覺得熱,開低一度覺得冷的情況。不過這是原本就有的問題,所以Air Wing Pro2能幫得上忙得部分還是有期限度。
不過另外兩個約三坪的房間我就覺得超超超滿意的,原本因為不大的空間讓人幾乎沒地方躲風,不過安裝了Air Wing Pro2之後,安裝的角度也不需要太小,人坐在冷氣下也不覺得難受了。另外,客廳的部分效果也是很不錯,原本坐在冷氣下方的沙發會覺得腳會冰,現在也不會覺得如此了。
說完了Air Wing Pro2的好處後,就要來說說壞話了。
我覺得一般來說,以壁掛式的室內機而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冷房速度變慢。這特別會發生在原本冷氣能力就有些許不足的環境,例如我家會西曬的主臥,八坪的空間配上35級的內機,原本就有些勉強了。用上了Air Wing Pro2之後,遇到急需冷房的時候,我都很爽快的直接把Air Wing Pro2拆下來。而這也正是我當初選Air Wing Pro2的原因之一,它是可以拆的,要裝上去也很容易。
另外一個蠻明顯的缺點是,Air Wing Pro2有兩個關節可以調整角度,若是螺絲沒上緊,那麼冷氣風量一大,你就會發現Air Wing也隨著改變角度去了;但是Air Wing Pro2的關節螺絲又不是那麼容易鎖緊,所以得用上些巧勁才有辦法。
有網友在前篇留言說希望可以改善小朋友起床鼻塞或快感冒的症狀,我覺得Air Wing Pro2可能未必是你的終極解決方案;若是你必須用比較小的角度才能遮蔽小孩床,室內機又沒有足夠的迴風高度,那麼可能要付出溫控不易的代價。
最後我想說一下,自從變頻壓縮機開始以合宜的價格進入市場以來,就幾乎讓冷氣的自動控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代。如何精準的控溫,讓變頻機可以完全發揮其效能與節能的技術力變成了可以主導市場關鍵要素。但是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最先進、最細緻的自動控制技術還是掌握在日本人的手裡;最先進的機種還是只會在日本市場推出。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奇怪,明明台灣就是比日本熱,為何這類型的先進技術,台灣總是與之無緣或者僅能期待自日本引進......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這杯酒一喝已三年(大誤)
為了慶祝一天一杯酒開站三週年(大誤),今天在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初登板的的Strasburg,也以單場14次三振秀熱情相挺:
PS.原本連結的影片被MLB給要求下架了,所以呢?我覺得這很愚蠢,所以非要我去美國買票看strasburg投球不可嗎?
看完上面這段14次三振的畫面,真的是令我熱血沸騰,讓我那因王建民受傷,而沈寂已久的棒球之魂又瞬間被點燃了!這種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畫面,原本以為只會出現在日本甲子園高中棒球聯賽中,沒想到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此種神之右手,可以在MLB重現這種只會在漫畫中出現的情節。
在一天一杯酒三週年的場合說這樣無關的事情,雖然也是我一貫的作風;但是,其實也不是那麼的無釐頭(最近似乎看到這三個字出現的機率少了很多啊~)。那就是,不論是看著史特拉斯堡將最後7個打席全部三振,而讓人覺得對棒球的熱情被燃燒起來;還是燃燒自己睡覺的時間與金錢,自顧自地寫著開箱文、無病呻吟文;這都是一種讓自己感覺到還活著的一種方式啊。
三年,也許可以視為一種將自己從某種階段解除,並且準備進入另外一種階段的開始。但是,自從離開了學校之後,這個世界上基本上就不再為任何成年人保留這種國民教育式的人生歷程了。若是沒有自覺,恐怕再多的三年,也還是在不斷的留級中渡過吧!
當然,這種事情嘴巴說說很簡單,要真的做起來還真有點難。先不論精神層次的提升好了,就連物質層次的,例如改個版型什麼的,對我而言也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什麼也不做,那我豈不是自打嘴巴,或是套用我自己的比喻就是:自願在人生中留級!?
所以,我決定了!從今天開始,本部落格,正式更名為「一天一杯酒之笑C.C.」。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我的兩個女兒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的發音都是C;歡迎舊雨新知繼續光臨「一天一杯酒之笑C.C.」。
後記:馬的~我真的是酒喝多了,從08年至今也不過兩年,我卻如南柯一夢般竟然覺得三年已過去......管他的,就這樣吧!要笑的記得遮一下嘴。
PS.原本連結的影片被MLB給要求下架了,所以呢?我覺得這很愚蠢,所以非要我去美國買票看strasburg投球不可嗎?
看完上面這段14次三振的畫面,真的是令我熱血沸騰,讓我那因王建民受傷,而沈寂已久的棒球之魂又瞬間被點燃了!這種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畫面,原本以為只會出現在日本甲子園高中棒球聯賽中,沒想到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此種神之右手,可以在MLB重現這種只會在漫畫中出現的情節。
在一天一杯酒三週年的場合說這樣無關的事情,雖然也是我一貫的作風;但是,其實也不是那麼的無釐頭(最近似乎看到這三個字出現的機率少了很多啊~)。那就是,不論是看著史特拉斯堡將最後7個打席全部三振,而讓人覺得對棒球的熱情被燃燒起來;還是燃燒自己睡覺的時間與金錢,自顧自地寫著開箱文、無病呻吟文;這都是一種讓自己感覺到還活著的一種方式啊。
三年,也許可以視為一種將自己從某種階段解除,並且準備進入另外一種階段的開始。但是,自從離開了學校之後,這個世界上基本上就不再為任何成年人保留這種國民教育式的人生歷程了。若是沒有自覺,恐怕再多的三年,也還是在不斷的留級中渡過吧!
當然,這種事情嘴巴說說很簡單,要真的做起來還真有點難。先不論精神層次的提升好了,就連物質層次的,例如改個版型什麼的,對我而言也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什麼也不做,那我豈不是自打嘴巴,或是套用我自己的比喻就是:自願在人生中留級!?
所以,我決定了!從今天開始,本部落格,正式更名為「一天一杯酒之笑C.C.」。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我的兩個女兒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的發音都是C;歡迎舊雨新知繼續光臨「一天一杯酒之笑C.C.」。
後記:馬的~我真的是酒喝多了,從08年至今也不過兩年,我卻如南柯一夢般竟然覺得三年已過去......管他的,就這樣吧!要笑的記得遮一下嘴。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解決濟] TM700 1080/60P 影片電腦播放問題
之前PO文提到TM700所拍攝的1080/60p格式影片在我的電腦上播放有問題的狀況,今天大概得到了一些解答,也許不算是真的融會貫通了,但是基本上掌握原則大概就可以解決影音不同步或動態場景播放不順的問題。
造成播放不順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顯卡的硬體加速,一個是解碼的codec。
關於硬體加速對於播放的影響,我是從AVS Forum的這篇討論得到的啟示。他是說用Splash Lite播放器,並且取消硬體加速功能之後,播放1080/60p影片就順暢了。
知道這樣的訊息之後,當然要馬上來嘗試一下Splash Lite免費播放器的下載網址在這,安裝完成之後證實在我的電腦上一樣可以重現AVS Forum中所說的狀況。
在開啟硬體加速的狀況下,影片播放反而會不順,會有掉格與中斷的情況;但是,一旦取消硬體加速之後,影片的播放就完全正常了。不過在完全軟解的情況下,以我的AMD X4 945超頻至3.6GHz的CPU使用率約在55~65%之間。至於播放AVCHD格式的影片,CPU使用率約在30%左右。看來播放1080/60p對系統的負荷頗重。
其實這樣的事情告訴我們,顯卡driver確實沒有針對1080/60p進行最佳化,我的顯卡是AMD 780G HD3200的內顯晶片。
第二個影響播放的因素是H.264解碼器,我試著用Daum Player,選用內建解碼器並取消DXVA硬體加速功能,但是播放並沒有變得順暢。所以硬體加速不是唯一影響播放的因素,但是我一旦改用其他H.264解碼器,例如:ffdshow或Cyberlink PDVD9或Divx H.264解碼器,播放就一切順暢了。
但是同時硬解的功能一樣會被取消,此時會處於完全軟解的狀態,CPU的使用率也是約60%左右。不過我不確定AMD新的driver是否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之前我更新driver失敗,後來就不讓我再次更新了,我也懶得搞;另外至於Nvidia,前篇也有網友留言說CUDA也是有類似的問題。看來真的是要等顯卡商正視這個問題,並且在新driver中解決了。
至於decoder的部分,目前是Splash lite的預設decoder、Divx H264、ffdshow、PDVD9都可以順利軟解,但是Ulead H264、Daum Player預設與MPC-HC預設H264 decoder則有問題。
造成播放不順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顯卡的硬體加速,一個是解碼的codec。
關於硬體加速對於播放的影響,我是從AVS Forum的這篇討論得到的啟示。他是說用Splash Lite播放器,並且取消硬體加速功能之後,播放1080/60p影片就順暢了。
知道這樣的訊息之後,當然要馬上來嘗試一下Splash Lite免費播放器的下載網址在這,安裝完成之後證實在我的電腦上一樣可以重現AVS Forum中所說的狀況。
在開啟硬體加速的狀況下,影片播放反而會不順,會有掉格與中斷的情況;但是,一旦取消硬體加速之後,影片的播放就完全正常了。不過在完全軟解的情況下,以我的AMD X4 945超頻至3.6GHz的CPU使用率約在55~65%之間。至於播放AVCHD格式的影片,CPU使用率約在30%左右。看來播放1080/60p對系統的負荷頗重。
其實這樣的事情告訴我們,顯卡driver確實沒有針對1080/60p進行最佳化,我的顯卡是AMD 780G HD3200的內顯晶片。
第二個影響播放的因素是H.264解碼器,我試著用Daum Player,選用內建解碼器並取消DXVA硬體加速功能,但是播放並沒有變得順暢。所以硬體加速不是唯一影響播放的因素,但是我一旦改用其他H.264解碼器,例如:ffdshow或Cyberlink PDVD9或Divx H.264解碼器,播放就一切順暢了。
但是同時硬解的功能一樣會被取消,此時會處於完全軟解的狀態,CPU的使用率也是約60%左右。不過我不確定AMD新的driver是否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之前我更新driver失敗,後來就不讓我再次更新了,我也懶得搞;另外至於Nvidia,前篇也有網友留言說CUDA也是有類似的問題。看來真的是要等顯卡商正視這個問題,並且在新driver中解決了。
至於decoder的部分,目前是Splash lite的預設decoder、Divx H264、ffdshow、PDVD9都可以順利軟解,但是Ulead H264、Daum Player預設與MPC-HC預設H264 decoder則有問題。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Michelin Pilot Sport 3 雨天試胎
趁著週末的開始,雖然天還下著小雨,還是把握時光拋妻棄子上山遛車試胎去了......
我遛車的路線其實離家不遠,來回只要一個小時;主要的路線就是從台64線觀音山匝道下去,左轉往五股凌雲路一路向北,然後接民義路往林口方向。這一段山路,雖然路不是很寬,但是因為位處於觀音山國家風景區,所以道路鋪面非常平整,幾乎沒有挖挖補補的情況,可以說是A級路面。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條短短的山路,既使是假日,也少有人車。不過缺點就是路線太短了,全力跑大概不到二十分鐘就可以來回;胎溫才剛上來就要鳴金收兵,確實是煞風景些。不過也因為如此,通常我會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台64從觀音山到五股一的這一段快速道路,在路況允許的情況下全力飆車速,用高速過那個五股一匝道前的那段會騙人的彎。
為何說會騙人呢?其實出了觀音山隧道一路就是下坡的直線道(如果有心,這段路可以逼出車輛極速,不過要注意觀音山匝道與主線道匯流處時常有流動照相),這個直線道會一直延伸到淡水河前來個大轉彎。這個彎從我上面擷取的Google Map就一目了然了,這是一個前鬆後緊的,並且看不到出彎點的超高速彎。
所以不難想像從一個下坡的大直道下來遇到些微曲度的彎道,一般來說通常想都不想油門沒鬆就進去了。不過越深入彎道,越發現這個彎似乎越來越緊,並且才開始發現這個彎似乎不是原本想的那麼容易過。當你還在猶豫著要不要踩點煞車的時候(我想任何人遇到這種狀況時,油門早就已經鬆掉了),這段64線的鋪面突然變成丙級鋪面,你會感覺到車身隨著鋪面迅速地上下起伏。
所以這個彎不僅可以讓你感受到極大的側向G值,同時還附贈帶有驚聳效果的上下震動。這個彎其實沒什麼技術難度,也並不考驗車輛性能。這個彎考驗的其實只是車主的心臟。
這個彎我之前用的最高速度是130KM/H,而今天用上了Pilot Sport 3 瞬間讓我過這個彎的紀錄上修到160KM/H,既使地面潮濕,但我覺得還是有以更高速過彎的機會。
我遛車的路線其實離家不遠,來回只要一個小時;主要的路線就是從台64線觀音山匝道下去,左轉往五股凌雲路一路向北,然後接民義路往林口方向。這一段山路,雖然路不是很寬,但是因為位處於觀音山國家風景區,所以道路鋪面非常平整,幾乎沒有挖挖補補的情況,可以說是A級路面。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條短短的山路,既使是假日,也少有人車。不過缺點就是路線太短了,全力跑大概不到二十分鐘就可以來回;胎溫才剛上來就要鳴金收兵,確實是煞風景些。不過也因為如此,通常我會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台64從觀音山到五股一的這一段快速道路,在路況允許的情況下全力飆車速,用高速過那個五股一匝道前的那段會騙人的彎。
為何說會騙人呢?其實出了觀音山隧道一路就是下坡的直線道(如果有心,這段路可以逼出車輛極速,不過要注意觀音山匝道與主線道匯流處時常有流動照相),這個直線道會一直延伸到淡水河前來個大轉彎。這個彎從我上面擷取的Google Map就一目了然了,這是一個前鬆後緊的,並且看不到出彎點的超高速彎。
所以不難想像從一個下坡的大直道下來遇到些微曲度的彎道,一般來說通常想都不想油門沒鬆就進去了。不過越深入彎道,越發現這個彎似乎越來越緊,並且才開始發現這個彎似乎不是原本想的那麼容易過。當你還在猶豫著要不要踩點煞車的時候(我想任何人遇到這種狀況時,油門早就已經鬆掉了),這段64線的鋪面突然變成丙級鋪面,你會感覺到車身隨著鋪面迅速地上下起伏。
所以這個彎不僅可以讓你感受到極大的側向G值,同時還附贈帶有驚聳效果的上下震動。這個彎其實沒什麼技術難度,也並不考驗車輛性能。這個彎考驗的其實只是車主的心臟。
這個彎我之前用的最高速度是130KM/H,而今天用上了Pilot Sport 3 瞬間讓我過這個彎的紀錄上修到160KM/H,既使地面潮濕,但我覺得還是有以更高速過彎的機會。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TM700 對應 0.7X 廣角鏡 Panasonic VW-W4607H 開箱
![]() |
如果不特別說明,可能會有人以為我是用廣角鏡來製造濾鏡可以遮住機身的假象,其實不是,VW-W4607H就是這麼的龐大,72mm的口徑可以從正前方完全遮住TM700機身的視線。雖然相較於TM700的鏡身顯得十分龐大,不過Pana卻又在配重與尺寸上將其設計得恰到好處,讓裝上VW-W4607H的TM700,可以安安穩穩地平放在桌上而不至於會有任何的不穩當。
以W4607H的售價、體積、重量來看,很明顯的完全是以高水準畫質為優先考量的高性能廣角鏡;VW4607H的本體重量約251公克(幾乎是TM700 2/3的重量了),鏡頭口徑約72mm,這也幾乎是業務級攝影機的鏡頭尺寸了。所以畫質的部分,確實非常令人期待,不過建議售價是很不親民的27K日幣。
![]() |
![]() |
![]() |
約72mm的口徑,前端無法裝置濾鏡 | 外觀上的平衡感不錯 | MADE IN JAPAN |
關於畫質的部分,我覺得這應該是一般人可以期待的最高等級消費級DV用的廣角鏡的畫質了。雖然畫面周邊還是有些許明顯的變形,不過常出現在低階廣角鏡的周邊失光或畫質低下的問題,幾乎不存在於VW-W4607H身上。在操作時變焦也完全沒有問題,機身上也不需要因為裝設廣角鏡而需要特別設定。
當然口說無憑,請看下面影片吧!至少我個人感覺不出來裝上廣角鏡之後,對於畫質有什麼樣的影響。
全金屬的鏡身觸摸起來有一貫Pana鏡頭的感覺,紮實而細膩。不嚴格來說,加上W4607H,這已經是我擁有的第三顆Panasonic的交換鏡頭了,前面兩顆分別是 4/3 DSLR專用的Panasonic Leica D Summilux 25mm與Panasonic Leica D VARIO-ELMAR 14-150mm。雖然光學似乎不是Pana的強項,但是我不知怎麼的在鏡頭這方面跟Pana還蠻熟門熟路的說......
最後來說說缺點吧!我想這也不用說,缺點就是重量太重、體積太大,配上已經不算特別輕巧的TM700,還是顯得頭重腳輕;拍攝時,左手勢必要來扶持一下鏡頭才不會操作不便。但是其拍攝的畫質,卻又另我沒啥好挑剔的,又加上可以拍攝比Sony CX/XR550系列更廣的24.5mm。我除了體積重量之外,也實在找不到其他的缺點了。
不過回歸到我一貫的不勸敗立場,我覺得VW-W4607H的性價比太低,TM300/TM350的用戶確實可以考慮搶進(300/350系的濾鏡口徑為43mm無法一體適用,不過可以考慮46轉43的接環,不貴啦!不過Pana自有對應43mm的廣角鏡就是了),不過對於已經擁有35mm廣角的TM700家族而言,廣角鏡的存在感真的是越來越稀薄了。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TM700 vs XR520V 室內影片截圖比較
說也奇怪,最近在某個我很討厭的網站看到幾篇在TM700與CX550之間猶豫的發文,我在想,難道是我吐曹TM700還吐得不夠嗎?為什麼還會有人會在TM700與CX550之間猶豫不決呢?
今天找到時間把之前用XR520V所拍攝的影片翻出來重看了一遍,順便把一些與TM700所拍攝的相同場景的片段找出來,用Sony PMB 4.2的畫面擷取功能把相近場景與拍攝條件的畫面截出來,比較看看這兩台分別是09與10年家用機王的表現到底有大的差別。
當然,依照我一貫的慣例,我不喜歡把事情複雜化,但是我又不希望過度化約了以致於失去焦點(上面這些話都是廢話)。我想說的是,同樣立足點的拍攝條件其實已經不存在了,就像你不能踏進同樣的水裡兩次;所以,我以下呈現出來的比較畫面其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差異,所以不需要刻意放大檢視我用來提供比較的截圖,就是追求一個感覺就好了。
當然,真正瞭解這些場景條件不同的人是我(因為這是我家),所以我會盡可能地說明彼此之間的差異與我個人對於實拍影片截圖的感想。也許你會說,這不客觀啊!?對啊!這本來就不客觀,如果要客觀,請上Camcorder.info與Slashcam.com嘍!
場景一:請注意,此場景的光源條件略有不同,右方XR520V拍攝時,我房裡點著兩盞25W燈泡色(色溫約2700K)的螺旋省電燈泡;至於TM700拍攝時,只剩下一盞25W的省電燈泡。也就是說,TM700的環境亮度比比XR520V少了一半。
至於機身的設定兩者都是設為自動檔,基本上在這種光源條件下,這兩台機子一定都是在1/60的快門條件下將曝光(光圈與感光增益)加到最大程度了。所以,何者的感光度較好,不證自明。
我想我必須說TM700的f1.5的大光圈配上18dB增益全開的情況,既使在亮度只有XR520V一半的條件下,依然可以有相同亮度的表現,這不可不說是一件奇蹟。雖然18dB時的畫面噪訊其實一樣令人驚訝,但是這樣的噪訊表現應該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不過,還是不要小看這樣的噪訊對於畫質的影響喔!就算是用1080/60p模式拍攝也是一樣。
場景二:此場景的光源條件就是完全相同的了,兩盞25W燈泡色的螺旋省電燈泡加上燈罩,機身設定一樣是自動。
因為是自動檔,所以我不是很確定TM700的曝光設定是否是18dB全開,不過也許截圖看不太出來,實際影片的畫質而言,XR520V是稍微勝出的。
總結而言,XR520V的背照式CMOS確實有其驚人之處,特別是在低噪訊的表現十分出色,配合沒什麼缺點的G鏡,在畫質上取得了十分平衡的表現;不過殘念之處就是缺少廣角,讓取景稍微有些限制。
不過TM700也在畫面亮度上有其表現,若是不在意較高的噪訊,TM700確實可以勝任各種光源的拍攝條件。
不過至於CX550跟XR520V的差距,那就不是我可以證明的了。所以,到底TM700跟CX550該買哪一台,我覺得會有這樣困擾的人,還是去買CX550吧!TM700就留給我這種無聊的人就好了。
今天找到時間把之前用XR520V所拍攝的影片翻出來重看了一遍,順便把一些與TM700所拍攝的相同場景的片段找出來,用Sony PMB 4.2的畫面擷取功能把相近場景與拍攝條件的畫面截出來,比較看看這兩台分別是09與10年家用機王的表現到底有大的差別。
當然,依照我一貫的慣例,我不喜歡把事情複雜化,但是我又不希望過度化約了以致於失去焦點(上面這些話都是廢話)。我想說的是,同樣立足點的拍攝條件其實已經不存在了,就像你不能踏進同樣的水裡兩次;所以,我以下呈現出來的比較畫面其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差異,所以不需要刻意放大檢視我用來提供比較的截圖,就是追求一個感覺就好了。
當然,真正瞭解這些場景條件不同的人是我(因為這是我家),所以我會盡可能地說明彼此之間的差異與我個人對於實拍影片截圖的感想。也許你會說,這不客觀啊!?對啊!這本來就不客觀,如果要客觀,請上Camcorder.info與Slashcam.com嘍!
場景一:請注意,此場景的光源條件略有不同,右方XR520V拍攝時,我房裡點著兩盞25W燈泡色(色溫約2700K)的螺旋省電燈泡;至於TM700拍攝時,只剩下一盞25W的省電燈泡。也就是說,TM700的環境亮度比比XR520V少了一半。
至於機身的設定兩者都是設為自動檔,基本上在這種光源條件下,這兩台機子一定都是在1/60的快門條件下將曝光(光圈與感光增益)加到最大程度了。所以,何者的感光度較好,不證自明。
我想我必須說TM700的f1.5的大光圈配上18dB增益全開的情況,既使在亮度只有XR520V一半的條件下,依然可以有相同亮度的表現,這不可不說是一件奇蹟。雖然18dB時的畫面噪訊其實一樣令人驚訝,但是這樣的噪訊表現應該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不過,還是不要小看這樣的噪訊對於畫質的影響喔!就算是用1080/60p模式拍攝也是一樣。
場景二:此場景的光源條件就是完全相同的了,兩盞25W燈泡色的螺旋省電燈泡加上燈罩,機身設定一樣是自動。
因為是自動檔,所以我不是很確定TM700的曝光設定是否是18dB全開,不過也許截圖看不太出來,實際影片的畫質而言,XR520V是稍微勝出的。
總結而言,XR520V的背照式CMOS確實有其驚人之處,特別是在低噪訊的表現十分出色,配合沒什麼缺點的G鏡,在畫質上取得了十分平衡的表現;不過殘念之處就是缺少廣角,讓取景稍微有些限制。
不過TM700也在畫面亮度上有其表現,若是不在意較高的噪訊,TM700確實可以勝任各種光源的拍攝條件。
不過至於CX550跟XR520V的差距,那就不是我可以證明的了。所以,到底TM700跟CX550該買哪一台,我覺得會有這樣困擾的人,還是去買CX550吧!TM700就留給我這種無聊的人就好了。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TM700 1080/60P 轉 AVCHD 硬體加速
之前我說了很多TM700的1080/60p格式個壞話,不論是播放或轉檔,我都遇到了些困難。不過今天我要來說說TM700的好處了。
也許是顧慮到了轉檔H.264編碼的影片對於電腦硬體的要求十分嚴格,所以Panasonic可以讓TM700用來當作轉檔的硬體加速器來使用。這麼一來,既使電腦的硬體等級不高,也能輕鬆實現將1080/60p降轉AVCHD或將HD影片降轉SD的任務。
前提:你必需要有一台TM700,與一台安裝HD Writer AE 2.1版軟體的PC(當然一條USB連接線也是必須的,這個隨機有附送)。
轉檔規格與限制:僅能選擇將1080/60p格式的影片降轉AVCHD,詳細一點就是H.264/Mpeg-4 AVC 1080i@17Mbps;或者將1080/60p/AVCHD格式影片降轉SD Mpeg-2畫質影片。
操作方法:先將所拍攝的影片以HD Writer AE2.1匯入至PC中,然後在HD Writer的Tool選項選取Movie,就可以看到Format Converting的選項。保持Tm700與PC的USB連線狀態,按照步驟選取要轉檔的影片就好了。
實際效果:測試檔案是一個以1080/60p格式錄製的長度為1分21秒的影片,利用TM700做為硬體加速,只花費2分06秒就可以轉換為AVCHD格式的影片,這是一個非常快的成績。如果一樣透過HD Writer但是不利用TM700做為硬體加速,僅依賴PC性能進行轉檔,所花費的時間是17分16秒。(我的PC硬體CPU規格為:AMD X4 964超頻至3.6GHz with WinXP 32bit)
兩相比較就可以發現利用TM700做為硬體加速的方案,不但大幅縮短了轉檔的時間,同時也讓CPU的使用率降到幾乎是0。
我另外用TMPGEnc 4.0作了一個對照組,將1080/60p的影片,轉換為MainConcept Main Profile 1080i@17Mbps with 1 pass variable bitrate,所花費的時間也是頗短的4分21秒,但是問題是轉換出來的檔案播放不能......
也許是顧慮到了轉檔H.264編碼的影片對於電腦硬體的要求十分嚴格,所以Panasonic可以讓TM700用來當作轉檔的硬體加速器來使用。這麼一來,既使電腦的硬體等級不高,也能輕鬆實現將1080/60p降轉AVCHD或將HD影片降轉SD的任務。
前提:你必需要有一台TM700,與一台安裝HD Writer AE 2.1版軟體的PC(當然一條USB連接線也是必須的,這個隨機有附送)。
轉檔規格與限制:僅能選擇將1080/60p格式的影片降轉AVCHD,詳細一點就是H.264/Mpeg-4 AVC 1080i@17Mbps;或者將1080/60p/AVCHD格式影片降轉SD Mpeg-2畫質影片。
操作方法:先將所拍攝的影片以HD Writer AE2.1匯入至PC中,然後在HD Writer的Tool選項選取Movie,就可以看到Format Converting的選項。保持Tm700與PC的USB連線狀態,按照步驟選取要轉檔的影片就好了。
實際效果:測試檔案是一個以1080/60p格式錄製的長度為1分21秒的影片,利用TM700做為硬體加速,只花費2分06秒就可以轉換為AVCHD格式的影片,這是一個非常快的成績。如果一樣透過HD Writer但是不利用TM700做為硬體加速,僅依賴PC性能進行轉檔,所花費的時間是17分16秒。(我的PC硬體CPU規格為:AMD X4 964超頻至3.6GHz with WinXP 32bit)
兩相比較就可以發現利用TM700做為硬體加速的方案,不但大幅縮短了轉檔的時間,同時也讓CPU的使用率降到幾乎是0。
我另外用TMPGEnc 4.0作了一個對照組,將1080/60p的影片,轉換為MainConcept Main Profile 1080i@17Mbps with 1 pass variable bitrate,所花費的時間也是頗短的4分21秒,但是問題是轉換出來的檔案播放不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