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PhileWeb網站在3月8日刊載了一篇文章,分析了Panasonic的HDC-TM700搭載了1920x1080/60p錄影格式的原因與影響;我覺得內容蠻充實中肯的,值得分享給大家:
なぜ今? パナソニック「HDC-TM700」が“規格外”の1080/60pモードを搭載した理由(原文連結:日文)
Now why?Reason why 1080/60p mode of "Non-standard" was installed in Panasonic "HDC-TM700"(Excite翻譯連結:英文)
我後來才發現HD Club上早已有中文翻譯
受限於網站的翻譯能力,勉勉強強大概看懂五分,配合原文中的漢字,大概可以懂到六、七分。不過我還是厚著臉皮把我看懂得部分summarise一下...
首先說到相較於60i,1080/60p在畫質上的表現其實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分辨出來,但是目前最主要的困難就是TM700所錄製的MPEG-4 AVC/H.264 High Profile 1080/60p影片的相容性不佳;甚至連Panasonic自家最新推出的LCD TV或BD錄放影機都無法直接播放由TM700錄製並儲存在SDHC卡上的1080/60p影片。雖然P社有心想推動將1080/60p格式納入AVCHD規格,但是受限於Sony,短期內無法如願,目前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讓自社的播放設備可以支援。
為了讓TM700可以實現錄製1080/60p影片,P社還開發了「新UniPhier CODEC エンジン」來增強處理能力,而新的影像處理引擎不僅實現了1080/60p,還幫助了到了AVCHD相容的錄影格式在畫質上的進步,甚至可以讓17Mbps的AVCHD影片可以比美他社24Mbps的影片。
再來說到了1080/60p的未來性,3D影片格式便是以1080/60p為基礎,大意是1080/60p才有未來性。然後解釋了為何採用28Mbps作為影片流量的依據,原本在開發時就已經確認了25Mbps已經具有完全可商業化的畫質,最後再追加到28Mbps來確保在畫質上有充分的餘裕。
最後執筆者說道,播放設備相容性的問題會隨著時間而解決,整體上他還是歡迎有新的技術規格被引進上市。
我個人覺得,如果執著在家電領域,TM700確實有著高處不勝寒的尷尬。不過,我相信,一旦進入電腦的世界,相容性的問題幾乎可以完全拋在腦後了;至少至少PS3要播放TM700錄製的1080/60p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家電在使用上的便利性與普及性還是比電腦來得好些,我相信這就是TM700在短期內想打入一般尋常人家的障礙。而我也看到日本業界職人在部落格中表達對於TM700的1080/60p是超過廣播標準而退縮購買CX550V作為隨身機的文章(當然那人是有包袱的,他已經有一台EX3、一台EX1R......orz)。
所以啦!在台灣,我相信家電相容性的問題應該是不存在,只要花個三四千塊,一台高畫質影音播放器就可以解決了,當然,前提是你要有一台支援1080/60p的電視才有那個必要。
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DV東西軍:TM700還是CX550V?你選哪一道?
說著說著出脫我原本手中的XR520V也已經經過一個月了,在這些沒有像樣的錄影器材隨時待命的日子,其實生活也算過得輕鬆愜意;少了新素材的拍攝,便不需要時時逼迫自己坐在電腦前轉檔剪輯。而似乎也開始有了「為何還想要花錢購置新機」的想法,輕鬆的過日子不是也很好嗎?
不過終究還是必須面對「啊!這個時候,要是有一台DV就更好了」的狀況,而且,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只是我,就連對3C產品不甚感興趣的老婆,也曾用老太太的口吻說出類似的話來。當然,這個時候,聰明的男人就要把早已備妥的HDR-AX2000的資料翻出來,拿給女人看;並且還要說:這樣昏暗的場景,只有這一台才能拍得像戶外一樣亮。
當然,女人馬上克制住了「哇!這東西這麼厲害」的表情,冷冷的問了價錢之後,這對話想當然爾便很快結束了。
受到生活開銷的逼迫,男人終究是必須回到現實中,把有限的資金做最有效的運用。這個時候,男人的心中浮現了兩台機器:Panasonic HDC-TM700與Sony HDR-CX550V...
TM700應援團:
(請看VCR)
各位來賓,剛才的VCR就是用Full-HD 1920X1080解析度以60p格式,各位請注意喔!是原生的60p格式所錄製的喔~而且,在這邊跟各位報告,就連Sony專業級的PMW-EX1R,也都沒有支援到這樣高解析的60p格式喔!
而且TM700也比照專業級機種,提供了簡易但不簡單的手動控制功能,不論是對焦、曝光甚至是光圈與感光增益,都可以讓你滿足想要完全掌握控制權的慾望,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不滿喔!(關口宏:喂!你最後一句可以不用說吧!)
還有!不要說我們TM700靜態影像畫質不佳,3MOS加上60p的實力絕對不是單CMOS加上60i可以相提並論的喔!各位如果不相信,請直接造訪下面這個網頁,把裡面的圖點開,看看到底是誰的靜態影像畫質好,再做評論喔!(關口宏:好啦好啦!知道了啦!已經介紹完了嗎?)
http://www.genkosha.com/vs/report/entry/tm700108060p.html
等一下~最後要說Panasonic真的是佛心來的,提供了這麼多比擬專業機種的功能與實力,售價方面並不會比較貴喔!(關口宏:抗議抗議,明明就比CX550V貴!)OK!就算貴,也只貴了一點點,而且還比CX550V還多32GB的記憶體儲存空間,怎麼算都是買TM700划算啦!
CX550V應援團
(請看VCR)
我想不用多說,相信各位一定感覺得到用CX550V拍出來的畫面就是不一樣,因為CX550V搭載了業界初宇內無敵超廣角的30mm鏡頭,不但幫您省下了購置外接廣角鏡的金錢,還順便送你從畫面中心到邊緣都高畫質的影像。(三宅裕司:你試看看拉到望遠端啊!看看還是不是高畫質?)
還有各位你看看這個總像素高達92.1萬的3.5吋的高精細度LCD螢幕,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真的很棒,而且更棒的是,連電子觀景窗的解析度都升級到20.1萬像素。光用「看的」就可以知道,這在根本上就不是與TM700是同一個等級的產品啊!(三宅裕司:喂喂!你不要人身攻擊啊!這是犯規喔!)
最後要說的是買CX550V還附送最新的PMB 5.0軟體,喂三宅,TM700附送的是什麼軟體啊?(三宅:那個...是HD Writer AE 2.1);哼!各位如果有空上網搜尋一下網友對於這兩個軟體有什麼樣的意見,就知道差別在哪裡了!
時間到!各位!今晚,你要選哪一道?
不過終究還是必須面對「啊!這個時候,要是有一台DV就更好了」的狀況,而且,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只是我,就連對3C產品不甚感興趣的老婆,也曾用老太太的口吻說出類似的話來。當然,這個時候,聰明的男人就要把早已備妥的HDR-AX2000的資料翻出來,拿給女人看;並且還要說:這樣昏暗的場景,只有這一台才能拍得像戶外一樣亮。
當然,女人馬上克制住了「哇!這東西這麼厲害」的表情,冷冷的問了價錢之後,這對話想當然爾便很快結束了。
受到生活開銷的逼迫,男人終究是必須回到現實中,把有限的資金做最有效的運用。這個時候,男人的心中浮現了兩台機器:Panasonic HDC-TM700與Sony HDR-CX550V...
TM700應援團:
(請看VCR)
各位來賓,剛才的VCR就是用Full-HD 1920X1080解析度以60p格式,各位請注意喔!是原生的60p格式所錄製的喔~而且,在這邊跟各位報告,就連Sony專業級的PMW-EX1R,也都沒有支援到這樣高解析的60p格式喔!
而且TM700也比照專業級機種,提供了簡易但不簡單的手動控制功能,不論是對焦、曝光甚至是光圈與感光增益,都可以讓你滿足想要完全掌握控制權的慾望,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不滿喔!(關口宏:喂!你最後一句可以不用說吧!)
還有!不要說我們TM700靜態影像畫質不佳,3MOS加上60p的實力絕對不是單CMOS加上60i可以相提並論的喔!各位如果不相信,請直接造訪下面這個網頁,把裡面的圖點開,看看到底是誰的靜態影像畫質好,再做評論喔!(關口宏:好啦好啦!知道了啦!已經介紹完了嗎?)
http://www.genkosha.com/vs/report/entry/tm700108060p.html
等一下~最後要說Panasonic真的是佛心來的,提供了這麼多比擬專業機種的功能與實力,售價方面並不會比較貴喔!(關口宏:抗議抗議,明明就比CX550V貴!)OK!就算貴,也只貴了一點點,而且還比CX550V還多32GB的記憶體儲存空間,怎麼算都是買TM700划算啦!
CX550V應援團
(請看VCR)
我想不用多說,相信各位一定感覺得到用CX550V拍出來的畫面就是不一樣,因為CX550V搭載了業界初宇內無敵超廣角的30mm鏡頭,不但幫您省下了購置外接廣角鏡的金錢,還順便送你從畫面中心到邊緣都高畫質的影像。(三宅裕司:你試看看拉到望遠端啊!看看還是不是高畫質?)
還有各位你看看這個總像素高達92.1萬的3.5吋的高精細度LCD螢幕,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真的很棒,而且更棒的是,連電子觀景窗的解析度都升級到20.1萬像素。光用「看的」就可以知道,這在根本上就不是與TM700是同一個等級的產品啊!(三宅裕司:喂喂!你不要人身攻擊啊!這是犯規喔!)
最後要說的是買CX550V還附送最新的PMB 5.0軟體,喂三宅,TM700附送的是什麼軟體啊?(三宅:那個...是HD Writer AE 2.1);哼!各位如果有空上網搜尋一下網友對於這兩個軟體有什麼樣的意見,就知道差別在哪裡了!
時間到!各位!今晚,你要選哪一道?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Panasonic HDC-TM700 小寺信良室內實拍影片比較
說著說著兩個禮拜就過去了,小寺老師也信守諾言於今週刊出了HDC-TM700的評測文;老實說,相較於去年著狀況,今年網路上的新機評測資訊真的不太好找,有系統的評測資訊都出得很慢。這樣的狀況老實說也影響了我的二手評測的進度,這樣是不是代表了什麼呢?
廢話就留到最後面再說,先來看看室內實拍影片截圖的比較吧!實拍影片下載
沿用前篇HF S21與XR520V的比較圖,這次延伸加入TM700的截圖,希望可以讓讀者有更完整的概念。
雖然TM700的實拍影片都是以1080P格式記錄的,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覺得...這個TM700的截圖實在有點不夠銳利的感覺啊~好啦!這邊有一件事情先要說明,因為我用來截圖的Edius 5並不支援1080@60P...OTZ,所以呢!我覺得既使如此,還是不應該影響靜態物體在截圖上的呈現畫質。
所以,我想我應該可以很有勇氣的說,至少在小寺信良的室內實拍影片中,TM700的影像銳利度不敵HF S21與XR520V!(光速逃~~)其實,解析度不能這樣看啦!還是要像Camcorderinfo那樣搞個科學化的解析度測試才比較準,請各位敬請期待Camcorderinfo的評測;這邊就當我沒說。
不過雖然靜態細節的呈現似乎力有未逮,不過整體畫質相信絕對可以靠著獨自規格的*1080@60p來彌補啊!說真的60p的影片在電腦上確實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60i影片的氛圍與質感;特別是對於再現動態物體的形象與流暢感有絕對的助益。 *AVCHD並不支援1080@60p格式
另外在感光度與噪訊抑制上,TM700展現出王者的氣魄;先是在感光度上徹底擊敗HF S21,然後在噪訊抑制上擊敗了XR520V喔!而且,TM700還有家用機中最強的手動感光增益控制功能,小寺的評語是雖然沒有用上背照式感光元件,但是配合優良的影像處理晶片,讓TM700能保有優良的感光度與噪訊表現。就像Panasonic在M4/3相機上展現的電子性能的實力般,看來Pana是打算要以電子性能一舉建立家用DV畫質的霸業。
另外在色彩還原度上,3MOS的TM700還是保有的高水準的表現;另外在小寺的戶外實拍影片上,色彩的還原度表現也十分良好。而且在防手震的測試中,小寺也給出了「在步行攝影中展現了與Sony相同等級的表現(歩き撮りではほぼソニー並みと言っていいだろう)」的好評ㄋ!
不過,Pana雖然賦予了TM700極強的錄影性能,但是卻在UI上cost down,例如3吋23萬像素的LCD螢幕,實在有點寒酸,並且會令人倒彈兩步(就連M4/3相機都用上了46萬像素的LCD,索價超過10萬日幣的TM700只有23萬像素會不會太超過了)。另外在光學性能上,也只推了最廣換算為35mm的廣角鏡頭,雖然在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相較於Sony豪氣的30mm鏡頭,畢竟是差了有的多(雖然TM700沒那麼廣,但是似乎在解析度上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總歸而言,Pana似乎是對TM700信心滿滿,但是到底消費者買不買單,還是要再觀察一下。
最後我來說之前沒說的廢話了...其實,我覺得家用DV,特別是AVCHD-cam走到今年似乎是遇到了一些瓶頸。一方面是AVCHD這個格式本身就已經遇到了相當大的挑戰,當初也許覺得為了向下相容性與產品區隔,而把1080@60p排除在外。不過隨著輸出裝置與電腦性能的大幅進化,相信AVCHD也走到了一個非想辦法修改規格書來延續壽命不可的階段了。
另外一方面是,數位相機對於DV市場的威脅,已經從去年的蠶食,擴大到有機會在明年鯨吞的地步了。在去年,隨著Panasonic GH1的推出,DV已經失去了自動對焦上的優勢,更不要說在畫質上難以與DSLR、DSL甚至是DC相提並論這種事情。
小寺從去年開始已經不止一次拿DC出來寫評測文了,當用一台價錢只要頂級DV1/3的DC,卻能達到75%頂級DV的性能...對於任何一個會算數學的消費者而言,這代表的意義不言可喻。而這樣的情況會因為DV綁上面臨挑戰的AVCHD而變得更雪上加霜。
廢話就留到最後面再說,先來看看室內實拍影片截圖的比較吧!實拍影片下載
沿用前篇HF S21與XR520V的比較圖,這次延伸加入TM700的截圖,希望可以讓讀者有更完整的概念。
TM700 | HF S21 | XR520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雖然TM700的實拍影片都是以1080P格式記錄的,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覺得...這個TM700的截圖實在有點不夠銳利的感覺啊~好啦!這邊有一件事情先要說明,因為我用來截圖的Edius 5並不支援1080@60P...OTZ,所以呢!我覺得既使如此,還是不應該影響靜態物體在截圖上的呈現畫質。
所以,我想我應該可以很有勇氣的說,至少在小寺信良的室內實拍影片中,TM700的影像銳利度不敵HF S21與XR520V!(光速逃~~)其實,解析度不能這樣看啦!還是要像Camcorderinfo那樣搞個科學化的解析度測試才比較準,請各位敬請期待Camcorderinfo的評測;這邊就當我沒說。
不過雖然靜態細節的呈現似乎力有未逮,不過整體畫質相信絕對可以靠著獨自規格的*1080@60p來彌補啊!說真的60p的影片在電腦上確實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60i影片的氛圍與質感;特別是對於再現動態物體的形象與流暢感有絕對的助益。 *AVCHD並不支援1080@60p格式
另外在感光度與噪訊抑制上,TM700展現出王者的氣魄;先是在感光度上徹底擊敗HF S21,然後在噪訊抑制上擊敗了XR520V喔!而且,TM700還有家用機中最強的手動感光增益控制功能,小寺的評語是雖然沒有用上背照式感光元件,但是配合優良的影像處理晶片,讓TM700能保有優良的感光度與噪訊表現。就像Panasonic在M4/3相機上展現的電子性能的實力般,看來Pana是打算要以電子性能一舉建立家用DV畫質的霸業。
另外在色彩還原度上,3MOS的TM700還是保有的高水準的表現;另外在小寺的戶外實拍影片上,色彩的還原度表現也十分良好。而且在防手震的測試中,小寺也給出了「在步行攝影中展現了與Sony相同等級的表現(歩き撮りではほぼソニー並みと言っていいだろう)」的好評ㄋ!
不過,Pana雖然賦予了TM700極強的錄影性能,但是卻在UI上cost down,例如3吋23萬像素的LCD螢幕,實在有點寒酸,並且會令人倒彈兩步(就連M4/3相機都用上了46萬像素的LCD,索價超過10萬日幣的TM700只有23萬像素會不會太超過了)。另外在光學性能上,也只推了最廣換算為35mm的廣角鏡頭,雖然在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相較於Sony豪氣的30mm鏡頭,畢竟是差了有的多(雖然TM700沒那麼廣,但是似乎在解析度上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總歸而言,Pana似乎是對TM700信心滿滿,但是到底消費者買不買單,還是要再觀察一下。
最後我來說之前沒說的廢話了...其實,我覺得家用DV,特別是AVCHD-cam走到今年似乎是遇到了一些瓶頸。一方面是AVCHD這個格式本身就已經遇到了相當大的挑戰,當初也許覺得為了向下相容性與產品區隔,而把1080@60p排除在外。不過隨著輸出裝置與電腦性能的大幅進化,相信AVCHD也走到了一個非想辦法修改規格書來延續壽命不可的階段了。
另外一方面是,數位相機對於DV市場的威脅,已經從去年的蠶食,擴大到有機會在明年鯨吞的地步了。在去年,隨著Panasonic GH1的推出,DV已經失去了自動對焦上的優勢,更不要說在畫質上難以與DSLR、DSL甚至是DC相提並論這種事情。
小寺從去年開始已經不止一次拿DC出來寫評測文了,當用一台價錢只要頂級DV1/3的DC,卻能達到75%頂級DV的性能...對於任何一個會算數學的消費者而言,這代表的意義不言可喻。而這樣的情況會因為DV綁上面臨挑戰的AVCHD而變得更雪上加霜。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Canon HF S21 小寺信良室內實拍影片比較
小寺信良在上週的Impress的AV Watch週刊中,發表了最新的Canon 2010年頂級旗艦HF S21的評測文;不免俗,我還是要照例來一個二手報導一下,而且順便加油添醋一番。
話說Canon自年初發表HF S21以來,雖然丟出了可錄製原生24p格式影片的話題性創舉,以及提高了LCD解析度等規格,不過這些DNA的進化似乎卻令人氣餒的,並沒有反映在銷售量上。更令人不解的是,在Camcorderinfo.com的評測中,HF S21的表現竟然連一些他廠昨年機種都不如,雖在個別項目仍有所表現,但整體評價十分難看。
雖然今年的HF S21慘歸慘,不過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這次小寺信良的評測雖然沒有如去年讓XR520V與HF S10捉對廝殺,但是倒是很有義氣地讓久未出現的室內實拍影片重出江湖,讓我有機會拿去年的王者XR520V來個二手1-on-1。

拿XR520V來做比較,並不是看不起HF S21,而是從去年中開始,小寺的評測文,就很少提供室內實拍測試影片了;取而代之的是夜間戶外實拍影片。甚至連今年稍早的CX550V評測文中,都沒有室內影片,所以不是我不願意拿今年機種來比較;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不要廢話了,我們就來看吧!
整體而言,HF S21與XR520V都能提供十分細緻的高畫質影像,不過應該毫無疑問的,HF S21的影像銳利度比XR520V更好;色彩還原更為精準,不像XR520V的色彩稍微偏暖。HF S21的暗處噪訊的抑制,也比XR520V要來得好,畫面算是十分乾淨清爽;但是整體而言,感光度似乎不足,XR520V的背照式CMOS顯然在感光度上面取得了些許的優勢,Canon似乎在這方面依然力有未逮。雖然可以以加強增益的方式來取得畫面的亮度,不過小寺並沒有提供相關影片可供比較,無法得知加強增益之後的噪訊,是否會直線飆高。
不過總而言之,小寺依然在畫質的表現方面給了HF S21好的評價,應該有機會登上2010年家用DV畫質之王的寶座。但是小寺也指出,相較於他廠今年強調重新設計的超廣角光學鏡頭,顯然Canon又一次錯過了在規格上先聲奪人的機會,而空讓原生24p格式淪為對牛彈琴的配角(這是我自己畫蛇添足自己詮釋的)。
話說Canon自年初發表HF S21以來,雖然丟出了可錄製原生24p格式影片的話題性創舉,以及提高了LCD解析度等規格,不過這些DNA的進化似乎卻令人氣餒的,並沒有反映在銷售量上。更令人不解的是,在Camcorderinfo.com的評測中,HF S21的表現竟然連一些他廠昨年機種都不如,雖在個別項目仍有所表現,但整體評價十分難看。
雖然今年的HF S21慘歸慘,不過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這次小寺信良的評測雖然沒有如去年讓XR520V與HF S10捉對廝殺,但是倒是很有義氣地讓久未出現的室內實拍影片重出江湖,讓我有機會拿去年的王者XR520V來個二手1-on-1。
拿XR520V來做比較,並不是看不起HF S21,而是從去年中開始,小寺的評測文,就很少提供室內實拍測試影片了;取而代之的是夜間戶外實拍影片。甚至連今年稍早的CX550V評測文中,都沒有室內影片,所以不是我不願意拿今年機種來比較;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不要廢話了,我們就來看吧!
HF S21 | XR520V |
![]() | ![]() |
![]() | ![]() |
![]() | ![]() |
![]() | ![]() |
整體而言,HF S21與XR520V都能提供十分細緻的高畫質影像,不過應該毫無疑問的,HF S21的影像銳利度比XR520V更好;色彩還原更為精準,不像XR520V的色彩稍微偏暖。HF S21的暗處噪訊的抑制,也比XR520V要來得好,畫面算是十分乾淨清爽;但是整體而言,感光度似乎不足,XR520V的背照式CMOS顯然在感光度上面取得了些許的優勢,Canon似乎在這方面依然力有未逮。雖然可以以加強增益的方式來取得畫面的亮度,不過小寺並沒有提供相關影片可供比較,無法得知加強增益之後的噪訊,是否會直線飆高。
不過總而言之,小寺依然在畫質的表現方面給了HF S21好的評價,應該有機會登上2010年家用DV畫質之王的寶座。但是小寺也指出,相較於他廠今年強調重新設計的超廣角光學鏡頭,顯然Canon又一次錯過了在規格上先聲奪人的機會,而空讓原生24p格式淪為對牛彈琴的配角(這是我自己畫蛇添足自己詮釋的)。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Miele 三款S4吸塵器實地考察 S4212、S4282、S4582
最近在台灣原本超冷門的品牌Miele的S4 Gallaxy系列的S4582吸塵器變得十分熱門,有多熱門呢?就連我老婆都知道Miele的吸塵器似乎很不錯,而來跟我報告這件事情,就知道最近Miele的S4系列吸塵器有多熱了。
很顯然嘉儀(Miele的台灣代理)抓到了,如何利用新媒體花小錢來行銷高檔家電的訣竅;這邊真的要為嘉儀拍拍手。其實對於嘉儀,我並不算陌生,目前家裡有一台循環扇就是嘉儀出的;而嘉儀的本業其實也就是代理歐洲高檔廚具家電。而對於Miele,我確實是陌生的,我還不知道Miele有出吸塵器這件事情呢!
其實,最近我正在物色入替已經服役五年的日立CV-SH10T的吸塵器,因為從去年底開始,SH10T的排氣就開始有明顯的臭味了,顯然內置不可替換的HEPA濾網已經到的使用年限而非得整機汰換不可了(想敗家還怕找不到理由!?),所以Miele吸塵器的出現自然也吸引了我的注意。
接下來我survey了一下由嘉儀在台灣販售的Miele吸塵器,主推三台S4 Galaxy等級的吸塵器,型號分別為,S4212、S4282與S4592;除了S4282沒有在原廠網頁上找到之外(但是在Amazon有找到),其餘型號跟Miele原廠完全相同。雖然這三台吸塵器同屬S4等級,但是價格差異很大,分別是NTD10,001、NTD12,001與NTD19,001。我在原廠網站看了很久,實在看不出來這三台主要的差異;所以,心一橫直接殺到Miele在台北Sogo復興館八樓的展櫃,打算一次問個清楚,順便試用看看到底Miele S4有沒有讓我心動立刻刷卡帶走的機會。
嘉儀Miele在Sogo的專櫃十分緊緻,不過還是利用空間把這三台吸塵器給擺了出來(大心!),這邊茲將我所詢問到的各型號差異描述如下:
關於隨附的主刷頭的部分,S4212配備的是硬地板/短毛地毯兩用刷頭(原廠代號SBD450-3,其實我也不確定型號是否完全正確,不過前面三個英文代號應該是不會錯的勒!);S4282與S4582配的是硬質地板刷頭(SBB-3)。以等級來說,兩用刷頭SBD450-3是比較高檔一些,不過以實用性來說,兩者差異應該不是很大,但是仔細試用之後,發現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我發現較高檔的S4282與S4582隨附的SBB-3刷頭,在關節的設計上有個大問題,那就是刷頭與吸風管連接的角度是不可動的(請參考左方示意圖);也就是說,你可以完全把裝上SBB-3刷頭的Miele想像成是一支地板刷。連接角度不可動的缺點十分明顯,第一,就是前後移動的距離受到限制...我們一般用吸塵器的時候,都是一隻手拿著手把然後前後擺動嘛~~當手臂前後擺動距離增加的時候(特別是靠近身體時),吸風管跟地面的角度會變大或變小(在身體不移動的狀態下);若沒有活動關節,這個動作就會讓刷頭的四個角落無法隨時與地面保持接觸,一定就是有兩個邊角是要離開地面的。對於任何一個用過日系吸塵器的人而言,這絕對是一個無法忽略的缺點。
第二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因為關節角度不可動,就無法做九十度的轉向控制,至於什麼是九十度轉向呢?我說的就是做出像右邊圖中這樣的動作。此功能對於一般的日系吸塵器都是可以很輕易做到的動作,但是對於Miele來說,得用上比較貴的SBB300-3刷頭才有辦法。至於這個可以轉向90度的功能重不重要?當面對家中各處大大小小的狹長區域或椅腳桌腳交錯的地方,你是不會想把電源關上,然後再很龜毛地換上細縫用刷頭或小刷頭上去吸的;但是只要主刷頭可以轉個90度,很多不是非常小的細縫處或死角都可以輕鬆解決。
另外SBB硬質地板刷頭與地板接觸的部分,是沒有滾輪的(SBD刷頭有一個大滾輪),完全用刷頭周邊的刷毛來支撐;這種設計的好處是適合用于高貴的原木地板,而不至於讓黏上陳年污垢或異物的滾輪來回刮傷地板(前陣子不是還有人抱怨家裡的Roomba把地板給刮花了);另外重量也比較輕,只要你高興,隨手拿起來吸窗簾、吸牆壁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相對來說,缺點就是操作起來阻力比較大,沒有軌道感。
上述的這幾個狀況在SBD兩用刷頭上,症狀會比較輕微些,但是SBD還是不能做九十度轉向。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而言,比較低階的S4212所隨附的SBD刷頭,還比其他兩台比較貴的隨附的刷頭來得好用喔!那為什麼台灣代理要做這樣搭配?也許是受到台灣人源自於對於原木地板的熱愛的激勵,而前瞻性地為高階用戶配上原木地板專用的地板刷也說不定。
關於隨附的副刷頭的部分,標準的三用小刷頭(可安置在機體內)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是最高階的S4582還附贈一個Mini Turbo的氣動小刷頭(Turbo這個字眼,台灣代理翻『渦輪』,也不能說錯!但是如果跟在國外型錄上有的電動刷頭做個對比,氣動刷頭顯然比較合理易懂),網路上的人說可以用來吸棉被枕頭...不過翻了原廠網頁,氣動刷頭建議用於剪毛地毯...看起來使用電器真的需要些想像力,千萬不要讓說明書給綁住了。
關於HEPA濾網的部分,S4282與S4582都搭載了強化的活性炭HEPA濾網,可與馬達前濾網、集塵袋配合達成所謂強效過濾除臭的功能。至於最低階的S4212則是搭載了一般形式的過濾網,在看過了薄薄的過濾網之後,相信過濾效果比起HEPA濾網,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不過S4212的用戶也不用覺得遺憾,因為S4系列的濾網組都採用可替換的模組化設計,只要花個兩千塊錢,買個S4專用的HEPA濾網安裝上去,馬上可以享受到12級 HEPA的過濾效果。另外,銷售小姐提醒說,原廠建議每一年更換一次HEPA濾網,來確保集塵率與避免排氣的臭味。
關於操縱控制的部分,S4212、S4282、S4582都是以旋鈕或按鈕的方式在機體上控制,無法以手把控制。另外關於手把與吸管的部分也有差異,S4212與S4282用的是一般型,除了無法以手把控制轉速外,伸縮也僅有兩段;而S4582的吸管則可做三段伸長,而且還多了一截手把,可以更服貼地操控刷頭與吸管。
除了以上題到的部分,其他的不論是馬達性能與吸力,或者是集塵袋與機體設計,這三台機器都是相同的。我順便做了一張表將此三台機器做個比較,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上列表中S4282與S4582的主刷頭的型號應為SBB-3,圖片也誤植,請見諒。
最後說一下,我到底有沒有把Miele S4搬回家?答案是:沒有!
原本我鎖定S4212外加一個標準型的Turbo氣動刷頭STB205-3(索價NTD5,500),但是實際操作了S4之後發現,S4隨附的SBB與SBD的刷頭在操作上其實不甚靈活,當然以實用上來說也許都可以習慣克服,只要吸力夠,管他什麼方向都可以吸得到。不過,當下操作的時候,這樣的表現令我也些意外與猶豫。
其實,以耗材來說,S4的價格不算貴;原廠賣的耗材包,內含四個集塵袋與一個S4212用的濾網,賣NTD750。不過原廠建議一年一換的HEPA活性炭濾網SF-AH50,一個要價兩千,不算是太便宜。不過,看在更換濾網可以避免排氣發臭的問題上來看,這兩千塊其實也不算貴。
我覺得Miele最讓我猶豫不決得還是刷頭/手把操作性的問題,其實我也還在思考,到底刷頭有沒有滾輪,對於我而言是好還是不好。有滾輪,操作可以順手一些,但是滾輪胎面會沾染塵埃與髒物,需要定期清洗,不然會影響滾動。沒有滾輪僅有刷毛在操作上又沒有那麼順暢...這之間的取捨恐怕還真的需要一些經驗智慧來思考......
很顯然嘉儀(Miele的台灣代理)抓到了,如何利用新媒體花小錢來行銷高檔家電的訣竅;這邊真的要為嘉儀拍拍手。其實對於嘉儀,我並不算陌生,目前家裡有一台循環扇就是嘉儀出的;而嘉儀的本業其實也就是代理歐洲高檔廚具家電。而對於Miele,我確實是陌生的,我還不知道Miele有出吸塵器這件事情呢!
其實,最近我正在物色入替已經服役五年的日立CV-SH10T的吸塵器,因為從去年底開始,SH10T的排氣就開始有明顯的臭味了,顯然內置不可替換的HEPA濾網已經到的使用年限而非得整機汰換不可了(想敗家還怕找不到理由!?),所以Miele吸塵器的出現自然也吸引了我的注意。
接下來我survey了一下由嘉儀在台灣販售的Miele吸塵器,主推三台S4 Galaxy等級的吸塵器,型號分別為,S4212、S4282與S4592;除了S4282沒有在原廠網頁上找到之外(但是在Amazon有找到),其餘型號跟Miele原廠完全相同。雖然這三台吸塵器同屬S4等級,但是價格差異很大,分別是NTD10,001、NTD12,001與NTD19,001。我在原廠網站看了很久,實在看不出來這三台主要的差異;所以,心一橫直接殺到Miele在台北Sogo復興館八樓的展櫃,打算一次問個清楚,順便試用看看到底Miele S4有沒有讓我心動立刻刷卡帶走的機會。
嘉儀Miele在Sogo的專櫃十分緊緻,不過還是利用空間把這三台吸塵器給擺了出來(大心!),這邊茲將我所詢問到的各型號差異描述如下:
關於隨附的主刷頭的部分,S4212配備的是硬地板/短毛地毯兩用刷頭(原廠代號SBD450-3,其實我也不確定型號是否完全正確,不過前面三個英文代號應該是不會錯的勒!);S4282與S4582配的是硬質地板刷頭(SBB-3)。以等級來說,兩用刷頭SBD450-3是比較高檔一些,不過以實用性來說,兩者差異應該不是很大,但是仔細試用之後,發現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SBB硬質地板刷頭與地板接觸的部分,是沒有滾輪的(SBD刷頭有一個大滾輪),完全用刷頭周邊的刷毛來支撐;這種設計的好處是適合用于高貴的原木地板,而不至於讓黏上陳年污垢或異物的滾輪來回刮傷地板(前陣子不是還有人抱怨家裡的Roomba把地板給刮花了);另外重量也比較輕,只要你高興,隨手拿起來吸窗簾、吸牆壁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相對來說,缺點就是操作起來阻力比較大,沒有軌道感。
上述的這幾個狀況在SBD兩用刷頭上,症狀會比較輕微些,但是SBD還是不能做九十度轉向。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而言,比較低階的S4212所隨附的SBD刷頭,還比其他兩台比較貴的隨附的刷頭來得好用喔!那為什麼台灣代理要做這樣搭配?也許是受到台灣人源自於對於原木地板的熱愛的激勵,而前瞻性地為高階用戶配上原木地板專用的地板刷也說不定。
關於隨附的副刷頭的部分,標準的三用小刷頭(可安置在機體內)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是最高階的S4582還附贈一個Mini Turbo的氣動小刷頭(Turbo這個字眼,台灣代理翻『渦輪』,也不能說錯!但是如果跟在國外型錄上有的電動刷頭做個對比,氣動刷頭顯然比較合理易懂),網路上的人說可以用來吸棉被枕頭...不過翻了原廠網頁,氣動刷頭建議用於剪毛地毯...看起來使用電器真的需要些想像力,千萬不要讓說明書給綁住了。
關於HEPA濾網的部分,S4282與S4582都搭載了強化的活性炭HEPA濾網,可與馬達前濾網、集塵袋配合達成所謂強效過濾除臭的功能。至於最低階的S4212則是搭載了一般形式的過濾網,在看過了薄薄的過濾網之後,相信過濾效果比起HEPA濾網,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不過S4212的用戶也不用覺得遺憾,因為S4系列的濾網組都採用可替換的模組化設計,只要花個兩千塊錢,買個S4專用的HEPA濾網安裝上去,馬上可以享受到12級 HEPA的過濾效果。另外,銷售小姐提醒說,原廠建議每一年更換一次HEPA濾網,來確保集塵率與避免排氣的臭味。
關於操縱控制的部分,S4212、S4282、S4582都是以旋鈕或按鈕的方式在機體上控制,無法以手把控制。另外關於手把與吸管的部分也有差異,S4212與S4282用的是一般型,除了無法以手把控制轉速外,伸縮也僅有兩段;而S4582的吸管則可做三段伸長,而且還多了一截手把,可以更服貼地操控刷頭與吸管。
除了以上題到的部分,其他的不論是馬達性能與吸力,或者是集塵袋與機體設計,這三台機器都是相同的。我順便做了一張表將此三台機器做個比較,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上列表中S4282與S4582的主刷頭的型號應為SBB-3,圖片也誤植,請見諒。
最後說一下,我到底有沒有把Miele S4搬回家?答案是:沒有!
原本我鎖定S4212外加一個標準型的Turbo氣動刷頭STB205-3(索價NTD5,500),但是實際操作了S4之後發現,S4隨附的SBB與SBD的刷頭在操作上其實不甚靈活,當然以實用上來說也許都可以習慣克服,只要吸力夠,管他什麼方向都可以吸得到。不過,當下操作的時候,這樣的表現令我也些意外與猶豫。
其實,以耗材來說,S4的價格不算貴;原廠賣的耗材包,內含四個集塵袋與一個S4212用的濾網,賣NTD750。不過原廠建議一年一換的HEPA活性炭濾網SF-AH50,一個要價兩千,不算是太便宜。不過,看在更換濾網可以避免排氣發臭的問題上來看,這兩千塊其實也不算貴。
我覺得Miele最讓我猶豫不決得還是刷頭/手把操作性的問題,其實我也還在思考,到底刷頭有沒有滾輪,對於我而言是好還是不好。有滾輪,操作可以順手一些,但是滾輪胎面會沾染塵埃與髒物,需要定期清洗,不然會影響滾動。沒有滾輪僅有刷毛在操作上又沒有那麼順暢...這之間的取捨恐怕還真的需要一些經驗智慧來思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