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三年已經渡過,就讓我用無論如何不能留級的心情繼續吧~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打算來翻盤的TM350~實拍影片出現

最近更新日期:2009-7-10

兩週前為各位介紹的Panasonic超大容量快閃記憶體新機HDC-TM350,日前已經有日本熱血網友購入,並且拍攝夜間/暗處的實拍影片放上YT了。這邊先賣個關子,我們來看看Panasonic為TM350拍攝的電視廣告,作為暖身:


看了之後,有沒有肉麻的感覺!?我覺得最好笑的是那個媽媽從花叢裡猛然出現的場景,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老婆不會那麼沒大腦,也不會那麼~~SO!我們也知道,拿著我們手上那台DV是不可能拍出那麼漂亮的散景的啊~~不過說真的,那個場景真是漂亮啊!


來看TM350的實拍影片吧!其實我看完這些影片之後,對於TM350在暗處的色彩與噪訊抑制表現,有了大大的改觀;這種程度恐怕就是連XR500/XR520也有點難以匹敵的感覺。




由於Panasonic是少數在家用機提供許多手動調整功能的廠商,之前在CamcorderInfo對於HS300的實測中,就已經給了HS300最高評價,而TM350恐怕又要繼續蟬聯。只要不是非常在意比XR520還高的售價就好。

其實,就硬體規格來說,XR520V除了那顆240GB的小型硬碟、92萬像素的LCD與GPS之外,其他就是被TM350壓著打。我個人覺得TM350是有比XR520V貴上個幾千日幣的本錢。可是,再看回來,在TM350推出之後,目前HS300/TM300,有著與TM350幾乎相同的硬體規格,卻便宜了許多,C/P值非常高。特別是台灣的水貨機,如果不是特別在意僅有英日文介面,以目前最低27000台幣的售價(請看下面2009-7-10的補充說明)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值得推薦給預算有限,卻希望擁有高攝錄影品質的使用者。有興趣的朋友們,Panasonic HS300/TM300的進場時機到了,要入手的趕快入手,相信水貨上手上這批貨,賣完了,就不會再進了。

[2009-7-10更新]今天心血來潮上Yahoo!奇摩拍賣看了一下TM300的售價,怪怪~~售價竟然不跌還反漲了勒~~最近日幣是在漲沒錯,不過漲幅應該沒有10%那麼誇張吧!沒有搶到27000的TM300的朋友們,可以再觀望一下^__^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差異化操作的經典 JVC GZ-X900 (6/26更新:台灣售價公布)

其實,除了Panasonic低調推出TM350之外,JVC則是於上個月底默默推出了一台造型前衛,主打高像素高靜態畫質與高速攝影機能的新機Everio GZ-X900;而AV Watch也在6/17刊出了的小寺信良評測文,這邊當然要來給他與XR500/XR520 PK一下動畫截圖,看看到底總像素高達1029M的X900;到底有沒有能耐以硬體優勢終結Sony的畫質霸業呢?



先來看看這台GZ-X900的細節吧!不同於GZ-HD系列的高畫質DV,JVC這次賦予這台新機一個新的系列代號X,相信這也同時揭露了JVC新的高畫質DV的策略與路線吧!那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首先,翻開規格表一看,GZ-X900用上了一顆以當前家用機而言最大尺寸的1/2.33"的CMOS,同時最高像素一舉拉高到1029萬,錄影時最大有效像素498萬(207~498萬可變),攝影時最大896萬像素(4:3)。

錄影畫質的部分,除了支援1920X1080@60i最高24Mbps之AVCHD標準影片(映象:MPEG4 AVC/H.264;聲音:Dolby Digital 2ch)之外;還支援了最高達600fps(10倍慢)超高速攝影模式(不過最大錄影時間為2.4秒,因為是10倍慢,所以播放時需要24秒)。關於畫質的部分,小寺信良的評語是與春季時推出的HM200等一干機型相同(雖然X900的有效像素高了許多)。

這樣很厲害嗎?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另外攝影功能才是GZ-X900的強項,可以不需補差點拍攝原生3456X2592尺寸(約895萬像素)的靜止畫;就算是攝影中拍攝的靜止畫,也可達到530萬像素。還有15種場景模式可以選擇,以及ISO3200,更誇張的是還有最大每秒6張的連拍速度(這個連一般入門級單眼都要瞠乎其後了)的表現。就連小寺信良也說X900的攝影畫質已經到了「實用」的程度了。

恩~~好像說得差不多了,大家如果有興趣,就去AV Watch好好的把小寺信良的評測文看一看吧!其實,不光是AV Watch,就連Camcorderinfo也有X900的評測了,大家可以多多參考。那接下來就是我個人可以做的二次加工評測...不負責任小寺信良Sample影片評測:

好!一樣我是拿小寺信良的室內測試影片來截圖,不過跟之前不一樣,我改用Edius Pro 5來進行截圖,所以這次我打算拿GZ-X900來對比XR520V,因此這兩段影片我都用Edius Pro 5來執行截圖的動作,以求一致性。

GZ-X900

GZ-HM200

XR520V

--------------------------------------------------------------------
GZ-X900

GZ-HM200

XR520V


看完截圖之後,相信大家也有個底了,相較於HM200,用上大尺寸CMOS的X900似乎並沒有在噪訊抑制上有更上層樓的表現,就也更不用提與XR520V對比了。而且在亮度上,X900是最暗的,比起HM200還暗上一級,這樣的表現,實在是有點差強人意。

不過我也不覺得X900有如此的不堪,其實X900是定位在一台擁有實用攝影畫質(可以說是DV界最高水準),與Full HD錄影畫質的AVCHDcam,刻意輕量化與特異造型的機身設計,在在都表示出JVC刻意讓X900與一般DV有所區隔。X900瞄準的是那些希望不希望帶著DV與DC同時出遊,卻希望能有水準以上的攝錄影畫質解決方案的年輕人;我個人覺得這個差異化的操作是有意義的。當然配上12萬日幣的定價,也許是稍高了一些,相信使用者一定會在Sanyo HD2000與這台X900之間難以取捨吧!

[2009/6/25 update]6/25 台灣JVC也正式發表Everio GZ-X900,建議售價達NT.42900;「公司貨」的身價果然不同凡響啊~~

相關文章: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打算來翻盤的TM350(有修正:2009/6/21)

Panasonic在這個月底會推出一台新的高階高畫質攝錄放影機TM350,與TM300、HS300、SD200等機型一字排開,以不同的儲存方式與容量主要為區隔,並以Panasonic引以為傲的高像素3MOS技術打造的超豪華陣容。這台機器還沒推出就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畢竟TM300/HS300之前就時常被拿來與XR500/XR520相提並論;現在推出更高規格型號的TM350,自然被視為是極有可能再度挑戰XR500/XR520的一級戰將。



雖然從型號來看好像會比TM300來得猛,不過在硬體規格上,TM350與TM300除了內建的快閃記憶體容量不同之外,其餘的硬體規格是完全相同的,僅是在本體重量上比TM300多了5公克。關於內建的快閃記憶體容量方面,TM350用上了目前業界最大的64GB,或是搭配32GB的SDHC卡,可以讓最高畫質的錄影時間,增加到12.5小時;而TM300則是32GB的內建記憶體。

與TM300、HS300同樣使用總像素為915萬的3MOS sensor,這樣看來似乎比較難期待TM350能在攝錄影畫質上,比前期機種有更上一層樓的表現。不過呢?仔細研究官網型錄之後,終於發現了兩個TM350的秘密,那就是...

一、暗處噪訊抑制優先的控制選項:

這功能就是提供一個,將原本自動模式下,在暗處拍攝時,將感光度自動增益的幅度降低的選項。降低增益可以有效抑制因為過度增益而造成的噪訊,壞處就是感光度降低,造成畫面昏暗。

其實這樣的功能,在手動機能比較多的Canon與JVC的機器身上都找得到;所以嚴格來說,TM350只是把一個原本自動化、不可調的功能予以手動化,讓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其實,Panasonic不思改進硬體技術規格,使用這種有點兩光的手法來達到抑制暗處噪訊的功能,我覺得一方面也是暗指對手XR500/XR520所強調的低噪訊,不過也就是使用相同的手法來達成的假象?!(以上言論,本人不打算負任何責任...我酒喝多了)


2009-6-21 update: 其實TM300/HS300就已經提供了手動控制感光度增益的選項了,其調整的範圍甚至比JVC與Canon都來得多與深入,所以在此修正我之前的說法。在沒有實機評測之前,還是該保留一點,看看Panasonic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免得誤殺忠良。

二、主動模式的新光學式防手震功能:

這表示TM350比起前代機種,更強化了光學防手震功能,Panasonic給他的名詞是「新光學式防手震」。

好了!TM350介紹完了......好像有一點冷的感覺啊!

其實,我很明顯的感覺到TM350,就是針對XR500/XR520而來的,加強了防手震與降低噪訊;但是......就這樣了。也許,這就是Panasonic對於小寺信良的回應(小寺信良曾經在評測XR520V時說過,他社需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追上XR520V在低噪訊上的表現);也許Panasonic是想證明說,不需要幾年,只要幾個月的時間我Panasonic株式會社就可以追上了......

當然啦!我覺得Panasonic雖然是一間超大的商社,但是他對於市場的走向其實還是有相當的敏感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推出呼應或對抗他社的商品與之競爭;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但是我覺得比較遺憾的是,Panasonic的行銷真的比較弱啊~~光靠網站型錄,我其實感覺不太到什麼誠意。比較期待的是小寺信良的評測,也許能夠給TM350一些公道。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殺戮世代 Generation Kill

殺戮世代(Generation Kill)是一部上週(6/7)才在Cinemax首播的HBO大成本自製影集,內容是以200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為背景的一部寫實戰爭片。我是禮拜五晚上,碰巧轉到的;一看到這部片後,就完全無法將視線從電視上移開了。

Yeah,這是一部戰爭片,而且是一部以電視播出而製作的超寫實戰爭片。以寫實的觀點來看,這部片真的拍得很成功,我甚至一開始根本以為這是一部電影;一直看到片尾才知道這是一齣電視影集。

我不算是個軍事迷,但是也不是毫無所知,但以我的觀點看來,這部片的寫實程度甚至高於Band of Brothers;沒有戰爭場景以外的廢話,你隨時就是跟隨影片裡的人物,待在戰場上。

波灣戰爭的故事,其實已經被搬上螢幕許多次了,雖然我看得不是很多;但是從這部片,我倒是看出一個很明顯的主軸。就是新世代的戰爭,「通訊」之暢通與頻繁是我前所未見的。

在第一線的指揮者(車長或班長)可以透過耳機與麥克風,隨時與指揮官,甚至是空中或地面火力支援聯繫上;這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有趣的是,就算當無線電通訊如此暢通的時候,透過無線電所下達的指令卻時常令第一線士兵一整個囧。

他們被許多無釐頭的命令搞得無所適從,反而必須更依賴自己的判斷。例如,第三集中,從營部來的命令是降低接敵標準到O(也就是只要看到會動的人都可以射擊),但是,一旦發生誤擊平民的狀況,要負責任的還是第一線的士兵與指揮官。

所以從作戰策略來說,上情可以下達,通訊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美軍在那場戰爭中也確實做得很好;但是,這部片卻很明顯的點出,發生在通訊中的命令,卻往往是充滿錯誤與個人誤解與偏見的;反而危及了第一線士兵的安危。而這樣通暢的通訊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看起來真的很有問題。

而從通訊的角度來看,這部片子也從更高的角度,傳達出一個很明顯的訊息。那就是我軍內部的通訊暢通,其實不代表戰爭的勝利與順遂。因為,新世代的戰爭面對的不再是廣大與強大的敵人,而是許多無法與你溝通的平民。

這些平民無法接收到美軍的訊息,無法理解美軍的接戰指令,例如受到射擊警告的時候,要馬上煞車迴轉逃離。在第四集中,就血淋淋的呈現了一個這樣的悲劇,一輛民車不接受射擊警告而遭到直接攻擊,結果造成車上一名女孩死亡。美軍透過翻譯詢問開車的女童父親,為何不接受射擊警告而迴避,那個悲傷的父親卻回說:「我非常抱歉~~請問我可以把我女兒的屍體帶走嗎?」

這真的是令人心碎的一幕,除此之外,本片也傳達出許多因為情報錯誤,甚至是怠忽於查證而濫炸平民村落的場景。無怪乎有人說這是一部反戰的片子,但是這部片的拍攝角度是以一群第一線的美軍出發,所以反而為這樣的描述,給予觀眾相當的可信度。

最後,我不想說第二次波灣戰爭究竟是對還是錯,我只想說,這部片真的非常值得推薦,不論你是個戰爭迷,還是個人道主義者,你都應該坐下來好好看過.......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一個「可恥的延畢者」的告白

今天一早到公司,習慣先瀏覽訂閱部落格的RSS,看到了一則關於延畢與懦夫相關性的文章;大意是104的創辦人/董事長楊基寬先生在成大(他也是成大校友)的畢業典禮上致詞時,說了一段鼓勵今年勇敢畢業的學弟妹的話「延畢的同學或許不在現場,生平第一次,就當了躲起來的懦夫,那麼這一輩子,你還能期望懦夫的主人有什麼擔當呢!」,然後被朱學恆抓出來痛貶了一番。

至於是不是被斷章取義,我們做人也要公平公正一些,所以平衡報導一下,這裡據說有一篇完整的致詞內容的新聞稿;內文很長,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但至於有沒有被經過修改就不知道了。

難得看到與自己有關的議題正在媒體上發酵,不把握機會跳出來對號入座一番,怎對得起我花費苦心經營的部落格呢?(心裡打的如意算盤是~趁機騙一些搜尋引擎的流量進來,科科!)。

那到底這個議題是如何的與我相關呢?請看:

1.我在台灣念大學
2.而且我大學延畢一年
3.當時我確實是為了想逃避什麼而延畢
4.在某些時候,我時常表現得像個懦夫(現在偶而也是)

所以對於這個議題,我可是有著滿腹的心聲想要藉此機會傾訴一番,我想要告訴各位,作為一個為了逃避什麼而大學延畢的人,其實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不為人道的悲慘遭遇;而要勇敢經歷這一切所需要的勇氣與毅力,也絕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哭著跑開......)

不蠻你們說,當初,其實我是為了女人才延畢的(靠!這應該比楊董所講的延畢的理由還要可恥一萬倍吧!)。

我是一直到昇大四的那年暑假,才把到一個小我一屆的學妹女友;從我大一到大三,我的打擊成績都只有三振與高飛犧牲打這兩種。雖然這其中,也似乎有過對我有好感的女生(約有數[十]人,向我示好,但是對於「嘴邊肉」我一方面是覺得不太衛生,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個人對於感情上的那種寧缺勿濫的雞毛個性,我還是比較偏愛追求那種「我喜歡的」女孩子。

這樣的個性其實可以追溯到我小學的時候所受的創傷;當時,曾有一個我心裡暗戀的女子,在同學告知她我喜歡她的事情之後,當著我的面說:

「你也配?」

所以,從此這句話就激發了我那種,「就算我不配也要死命追到妳」的信念。當然,憑我的姿色與能力在配上我的那種信念,可以說是一整個不搭嘎;所以,當然我追求心儀女性的經歷可以說是從頭輸到尾。

但是,這樣的狀態在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出現了轉機,在我努力學習新詩與培養藝文興趣之後,終於可以不靠長相而追求到了我那時的學妹女友。這當然是一則我人生中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紀念。而且,我也沒有浪費這得來不易的超友誼情感,當然是努力揮灑「汗水」辛勤「耕耘」這得來不易的感情。

大四一整年,當然不夠我消費;我白白虛度了大學前三年的光陰,怎可就因為「畢業」這種事情,就斷了我得來不易的感情呢?所以,我藉著刻意不修唯一一門大四的必修課,來達成我延畢的手段;並且,為了合理化我延畢的理由,我還在大五的時候報考了數間研究所。

結果當然是「想當然爾」的沒有考上任何一所研究所,這樣的結果當然令供我讀書的父母極大的反彈。這件事情到十幾年後,他們還是偶而會提起,就可以想見這件事情當時對他們的打擊是有多麼嚴重了。

所以,我毫無疑問的是一個撤徹底底的懦夫,而且還是一個舒舒服服窩在溫柔鄉的懦夫(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有種全身酥軟的感覺...)

說完延畢舒服的部分之後,就要開始說說那不為人知的痛苦的部分了。大五心不甘情不願畢業之後,在家待了一個多月之後就接兵單去當兵了,是的!是當「兵」。咦~~不是大學生可以考預官嗎?我怎麼沒去考?唉~~我當然有去考,只不過當我大四去考的那一年,正好是「研究所當然預官制度」的最後一年;在當時,因為研究生畢業還是當然預官,所以開放給大學生考的預官員額就非常非常少,我記得當時的預官錄取率應該少於5%,以當時沈溺在溫柔鄉的我怎麼可能考得上呢?

可是嘔的事情是,隔一年,就是我畢業的那一年,研究所當然預官制度取消,我的學弟們去考,幾乎是全部上,而我的心情卻是非常低下。心想:幹!千萬別給我遇上我要跟我的學弟敬禮這種事情......

雖然,還好我當兵兩年沒遇到這種事情發生,但是還是在新訓的時候好死不死碰上了一個同校畢業的教育班長(也就是跟我同年入學,準時畢業,勇敢面對人生的那種人)。而那個同學也實在很給我面子,在新訓時不斷給我考驗。說是刻意噹我也到還不至於,但是他也從沒放棄機會來考驗我,或是在言語上提起我是他同學這件事情。

那時,新訓中心的訓練本身就不輕鬆了,還要忍受這種知道你底細,並對你不懷好意的「關照」;那個時候的我,確實很懦夫(真的是懦夫到了極點)的裝過病號,或低聲下氣去跟「班長同學」打哈哈,或當他在說著:「么洞六『同學』~~你怎麼這麼遜」的挖苦聲中(106是我在新訓中心連上的座號),繼續努力拉單槓......

下部隊之後,雖然沒遇到學弟排長,但是卻還蠻有幸遇到一個「同學作戰官」在澎防部;不過過沒多久,他就退伍了......這種事情對於一個延畢者來說,又是一種無法言欲的打擊了。不過,你就是晚人家一年,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我是陸軍1785梯,是1999年7月退伍的;退伍之後我花了五個月,找到我第一個工作,起薪3萬。在找工作的期間,我不斷的被問起延畢的那一年我在幹嘛!老實說,那一年除了無關痛癢的研究所考試之外(最後也沒考上任何一間),我還幹了不少事情,例如搞了個地下刊物跟系上的當權派老師作對,或是拍了一部在話劇比賽播出的諷刺性影片,還寫了不少詩......不過這些事情,想當然爾跟找工作沒有關係。

我還記得我去過當時在內湖的上奇科技,面試我的女主管還堅持要求我寄給她我寫的新詩,我勉為其難的寄了,然後當然沒有任何下文。作為一個延畢者,想當然爾的會被問起當年你在幹什麼的問題,而我想答案其實都無關緊要,對於一個延畢者而言,這些都是可以想像,可以預知的,差別在於你遇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試官......

到今天看到相關的新聞之前為止,老實說我還沒有特別因為我是個「延畢者」而特別感受到一些異樣或不平等的待遇的認知。如果不是104楊董的提攜,我還真的快忘記我是個「可恥的延畢者」這件事情。

但是最終作為一個無法逃避的延畢者,我還是有些話要說。就是...在公眾場合上,將結構性的問題歸咎於一個非常私領域的決定(例如:延畢這件事情),只是一種譁眾取寵的矯情,可以獲得共鳴,也會得到反撲;因為論述主旨太過于空泛而沒有切中要害。我不想把這樣的事情化約為階級鬥爭的輪迴中。我只是想說:

「不論你是選擇延畢或不延畢,你終究必需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像是生小孩或是不生小孩一樣,這沒有什麼好criticize的;工作不必然是人生的全部,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保有那個最初的夢想。如果工作只是讓你遠離那個夢想,那你真的要思考,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如果你本來就沒有夢想,指望從一個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那我覺得這比沒有工作還要可悲。」